望舒慕羲和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六十九章 钻石湾屠杀(四),新顺1730,望舒慕羲和,番茄小说),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在后面的贾法尔,做了他这辈子可能最错误的一个决定。
在这一波冲击失败后,他没有选择直接开溜,跑回拉杰沙希、准备跑路,或者出海躲避。
而是决定再发动一次冲击。
他有些胆寒于在他正面的散兵和骑炮线,决定这一次绕更大的圈子,尝试从侧面冲大顺的营队方阵。
至少,看起来,那些营队方阵比刚才那个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的散兵和炮兵线更好冲一些。
刚才交战最猛烈的战场上,密密麻麻地躺着上百匹战马,和被霰弹直接撕碎的骑兵残肢。
那些散兵的超远射程,和十几门炮同时发射霰弹的震撼,让贾法尔根本不敢再去尝试直冲。
虽然一开始他也不是直接冲的。
但一开始他,甚至不只是他,连英国人都没想到,大顺的散兵和骑炮兵能这么搞。
能排出来散兵圆弧阵掩护骑炮对向推进,在骑兵的冲锋方向上对射阻挡、逼迫骑兵往两翼扎进后面方阵间隙的战术。
并且凭借这强大的火力和射程优势,真的顶住了,且真的把贾法尔的骑兵逼着往侧后扎进了方阵陷阱中。
过于震撼,前所未见。
只不过,其实大顺的军队也没有到强的无坚不摧的程度,只是因为大顺情况的特殊性,使得大顺多年前的军改方向,使得大顺这边的战术体系,真的很适合这种作战方式而已。
算是特性强化,实际上真要是拉到欧洲战场上玩七八万人的大会战,这种花活玩不太了。强肯定是略强点,但基本上属于半斤九两的水准。
比如说欧洲此时的情况,论军改方向,拿最简单的大顺特化的攻城超级优秀的战斗工兵来说。这是适合大顺的方向,却不是适合欧洲军改的方向。
对欧洲战场而言,棱堡为啥要打?
能做到全民征兵、或者军营国家,多招三五千兵,把棱堡围住不就完事了?既不妨碍补给线、也不妨碍主力军团前进,多招三五千兵、搞征兵制改革,岂不是比花重金训练特化的战斗工兵性价比更高?
但这个道理,对大顺而言就是“正确但毫无意义”的道理。因为这个道理,大顺用不上。
多招个三五万人,肯定没问题。问题在于多招三五万人去围堡,但凡需要围堡的地方,不是在西域、就是在川西、要么就是在南洋,招兵没问题,把兵送过去是问题。
同样的,大顺军改后的战术体系,从一开始,就有两个很显著的特点。
其一:军改的目的,当初就是断定七年战争的殖民地战争模式,出于各国投送能力的限制,只能打三五千人规模的战争。
故而,大顺军改的要求,必要依托这一条:即,在投送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强化旅、营战术能力,确保在三五千人规模的战斗中,保持绝对的优势。且……这种规模的战斗,必然是只有少量骑兵的战斗。
因为不管是大顺,还是英、法、普、西、葡,都没有能力,弄个三五千骑兵保护侧翼,在遥远大洋外的殖民地搞骑兵侧翼保护的会战。
其二:军改之后的试金石,始终是游牧方向。
上千年的农耕与游牧之间的争斗,从秦汉时候就开始的北疆、水患、兼并三大事,军事上军改能否成功,首先要那西北做实验。
蒙古人和欧洲人,在此时的军队组织模式、战术体系、炮兵比例、步兵操典等等上的差异有多大?不言自明。
故而,大顺军改的要求,也必须依托第二条:即,步兵和炮兵的配合,可以在西北、蒙古等游牧区,横着走。
要求大顺的战术体系,必须能做到,一两千人的步兵,能够在面对泛蒙古化的部队袭击的时候,可以迅速展开阵型、并且特化营连之间对抗骑兵的能力。
这两个显著的特点融合在一起,也就造就了此时特化后的大顺战术体系。
其实,大顺并没有针对印度或者孟加拉进行军改,实在没理由针对印度孟加拉进行军改,哪怕是针对西南改土归流和川西堡垒群的军改,也肯定排在之前几乎没啥存在感的印度前面。
大顺只是针对泛蒙古化战术的西北边疆、和当年预想的可能的殖民地战争的三五千人投送极限规模的战斗而进行的军改。
只不过……孟加拉骑兵,恰好是泛蒙古化的战术。他们和准噶尔人的战术很像,甚至步兵用的都是所谓的“赞巴拉克大鸟枪”,骑兵风格就更别提了。
而克莱武指挥的英军,也恰好是大顺军改体系预想的那种“三五千人规模的欧洲军队为假想敌”的殖民地争夺战的规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