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方晴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二四一章 大顺大顺(上),暗黑大宋,午后方晴,番茄小说),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从地图上看,环庆路与鄜延路的宋夏疆界形成了一个不规则的“”形,拐弯点就在平戎镇。但有一处格外引人注意,那就是大顺城。它背托着柔远寨与荔原堡,就象一把锋利的三角刺刀,突兀地屹立在边境上。
但它的地理位置又无比的重要,北据着两川之口,东边顺着乌川古路,直达庆州城与凤川镇,西边自后桥堡川路一直到达北椵木岭。宋朝就在这里的古道与西夏分界。
可这个西夏人未承认,几年后梁氏跨过了椵木岭,筑十二盘堡城,李复圭派李信出兵,导致第二次大顺城之战。略有过,李信全军覆没了,也有功,在几十万夏军围攻下,庆州一堡砦不失。但李复圭悲催了,居然有大臣说那是西夏人的地方。就不算不是宋朝的领土吧,那也算是闲田地区,两国的缓冲地带。
向东就是华池县境内,向西便是柔远寨,皆有大道通往。所以一城在手,几乎成了华池县与柔远寨最重要屏障。
而且地理条件也好,两川交汇,有一个不小的河谷平川地带,因此后来宋朝官员陆续又做了扩建。
现在的大顺城分为南北两城,占地几乎达到了七八百亩,南城一分为二,分为官兵与蕃兵驻所,城西便乌川古道,可达凤川镇,柔远寨与庆州城。
两城皆倚西山而建,城墙自平川开始,一直延伸到西山山顶,北东南三面由两川做壕沟,实际就是三道比较宽阔的护城河。
去年华池县迁徙的仅是荔原堡、疆砟堡、柔远寨的前线地区百姓,但大顺城的后方诸寨蕃人未动。他们夹在荔原堡与大顺城之间,后有荔原堡掩护,前有大顺城抵挡,也没有必人迁徙。除非一种例外,如眼下
节义峰上。李谅祚看着大顺城。
“如此肥沃险要之地,父皇为何不要?”李谅祚问。
“陛下,当年范仲淹抢走我们马铺寨,于此筑城。先帝正于定川砦与宋人交战,后来大败宋人,辽国又与我国交恶。迫于两国压力。先帝这才与宋朝签成和议,至于庆州地界,宋人乘我朝与辽国作战时,侵占了后桥、十二盘、蕉蒿堡等地,先帝便派人来筑旧堡。宋人于前线挖壕沟为界。然后又为丰州与屈野河西界发生争执,庆州的边界便搁置下来。所以它们严格来说,还属于我大夏的领土。”他身后的一名太监答道。
李谅祚不语,却抬头看了更东方。
那太监十分机灵,立即改口道:“大好江山,有德者居之。三位先帝斩棘披荆,开创了我大夏大好山河,如今吐蕃角厮啰已死。宋朝那个病鬼皇帝不分轻重,没视宋朝仁宗皇帝的传位之功,掀起了濮仪之争。导致朝堂崩裂,财政困窘,正是陛下拓土开疆,扩大我们西夏疆土之时。”
这个太监说的话某种意义确实存在。
先是李继迁,强行让西夏,拿下灵州与银川平原。
后是李德明。与宋朝修好。其实那时候还是一个机会,而且宋真宗才继位时是何等的惊艳。说句夸张的话,即便宋孝宗都远不及早期的宋真宗。不过一个城下之盟。宋真宗雄心壮志一起完了,李德明与吐蕃回鹘人打,就让他们打吧。由是李德明得到了河西走廊。
李元昊开的疆土不大,但也开了,攻破丰州之后,连带着北河套诸族一起归顺,从此南北河套尽归西夏人控制。当然,他最大的功劳,还是屡败宋军,大败辽国,使得西夏正式成为一个国家。
李谅祚看了许久,下了节义峰。然后又来到大顺城的壕沟前。
这时候大顺城还没有修水寨,加上秋水始平,明为壕沟,实为两条小河,河水比较浅。
直到大顺城之战过后,宋朝将士这才意识到这个问题,于是修水堰堵水,将两河水位抬高,但那样又必须要修一个水寨看守水堰。总之不攻仅守,很很地被动
李谅祚看着这两条小河,庆州水土还不错吧,加上秋雨住了,没有山洪暴发,河水立即变得清澈起来,水位又低,因此几乎能看到河底的鹅卵石,以及飘扬的水草,甚至游动的鱼儿。
“淤泥不多,多是沙土与鹅卵石”李谅祚高兴地说。
于是回到中营大帐,说道:“准备进攻。”
此时城头上种诊与章楶以及诸将士也看着敌人。
蔡挺是不能来大顺城亲自督战的,后方还需要他指挥。但现在蔡挺也渐渐对章楶十分看重,大顺城能否守住,乃是关健中的关健,因此他也将章楶派来。
黄指使说道:“西夏来了多少兵马?”
“不会少于十万。”种诊低低说道。
这里不是河北平原,十万兵马而来,到处在安营扎寨,从低矮的山丘到平坦的河谷,一眼都望不到边际。
“也不用怕,我方才仔细地看了许久,敌人虽然数量庞大,可是仅从扎营来观看,便能看到他们军纪混乱。为什么诸葛亮退兵,司马懿看到诸葛亮留下的营垒,称天下奇才。也是此缘故。”章楶道。
营都扎不好,就不要谈军纪了,没有军纪,一支军队如何能强大?
他又继续说道:“实际如今宋夏之争,与当年的魏蜀之争十分相似,诸葛亮主攻,司马懿主守。虽然看似司马懿无功,但因为蜀国狭小,最终将蜀国活活磨死。我与王子安所说的浅攻战术,便是当年的司马懿战术的翻版。”
司马懿与诸葛亮谁厉害?
还真不大好说,表面上诸葛亮应当更厉害,蜀国力量更小,却将司马懿打得不敢还手,岂不是更强吗?
实际未必。诸葛亮对手只有一个,曹魏,小阿斗能给他带来什么忌惮?即便他主动请求贬官,蜀国那一个大臣将士敢不听从他的号令?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