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孤赏月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二四三章 憋屈的罗大纲(大章送给春暖九州),回到清朝做盐商,独孤赏月,番茄小说),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她将现有的诸子百家经典中有关教育的内容整理出来做了汇编。

董书恒则给这本书起了个名字叫《教育学》。

《论语》中就有大量关于教书育人,如何学习的论述。再说还有经典的《劝学篇》。

董书恒对这些只是一知半解,他学过的古文早就还给了老师。

穿越后,董书恒也没准备考清朝的科举,所以就基本没看过这方面的书。

但是考过状元的傅善祥对这些书籍却都是倒背如流。

然后就是将淮海军现在的小学教材拿过来,改编一下,增加深度,加入拓展的内容。

这样一套小学师范的教材就整出来了。

男女搭配干活不累,董书恒白天陪着魏玉珍弄好学校的事情,晚上回去还要处理公文。

就这样他竟然没感到累,反倒是觉得异常地充实。

当然了,董书恒也没有忘记关注太平军的动向。

太平军现在是三面开花,不过他们已经注定成不了气候,因为天京陷落之后太平军就已经没落了。

失去了统一的领导,太平军已经是一盘散沙,已经没人能够将这三股势力给统合起来了。

黄浩带着洪天福贵随着罗大纲转战河南,依仗这罗大纲的指挥天赋,倒是打了几个胜仗。

但是黄浩一心想着早点去洛阳,因此给罗大纲的指挥造成了很大干扰。

罗大纲的意思是不能直接往河南府跑,这样子战略意图太过明显了。

现在河南巡抚英桂已经反应过来,他将剿灭捻匪的军队抽调回来,坐镇开封,在汝州和开封布置重兵。又让两府各募集两万团勇协助守城。

罗大纲放弃汝宁府挥师北上,猛攻汝州府十五日不下。

军中在汝宁搜刮的军粮已经消耗严重。

于是罗大纲准备向东去归德府,准备与盘踞在那里的捻军汇合。等队伍壮大之后再合力攻打英桂。

但是黄浩认为这样是南辕北辙了,应该坚持攻打汝州,进入河南府,占据洛阳,到时候必能声势大振。

黄浩认为洛阳在汉唐时期都做过都城,在汉人的心目中地位很高。

倒时候洪天福贵要是能够在洛阳登机必然能够占据大义名分。

现在要是去跟捻军汇合,要是被堵在了东面那就是无路可走了。最主要的是归德府的东面就是淮海军了。

黄浩现在只想离淮海军远远的,他觉得董书恒天生克他。

罗大纲也是一个十分倔强的人,不然当初也不会朝堂上公开反驳杨秀清。

最后,黄浩不得不搬出洪天福贵,你罗大纲不是个忠臣吗?

那咱们就去找太子殿下评理去。这洪天福贵天天都是由黄浩带着,自然是听黄浩的话。

最后罗大纲无奈只得继续进攻汝州。

最后汝州是攻下来了,但是罗大纲的手下伤亡惨中,尤其是老兄弟在这一战中损失非常大。

后世的历史上,有人评论过太平军在后期为什打不过湘军了,而在前期为什么撵着湘军打。

前后差距为什么这么大,最后归结起来就是太平军在内讧的时候老兄弟损失惨重。剩下的两广老兄弟又都被石达开带走单干了。

所以后期,陈玉成在西边根本挡不住湘军的进攻。

罗大纲也知道这一点,手中的老兄弟就是自己的定海神针,损失一个少一个。

那些在流窜的时候裹挟的手下,心志不坚,战斗力不强。数量再多也起不到多大的作用。

他这次虽然最终攻下了汝州,损失的兵力也都补回来了,可是手下的战斗力却是降低了很多。

罗大纲也知道,英桂不会留给自己多少时间,这个河南巡抚英桂并非是酒囊饭袋,他还是有几分能力。

河南府那边再次招募四万团练。

英桂手中的绿营以及府标营都还没有什么损失。

罗大纲在汝州打掉的也只是当地的团勇。

英桂完全利用了地主对太平军的恐惧,利用团勇来消耗太平军。

上次进攻汝州罗大纲动用了老兄弟,这次进攻河南府呢?

此时的罗大纲的手中已经没有多少老兄弟了。

相比于罗大纲来说石达开要顺利的多。

回到广西之后趁着劳崇光一不注意就占领了省会桂林。

广西大多是穷山恶水。桂林算是少有的富庶之地。石达开在桂林四处出击,很快占领各县各厅。

同为广西人,在广西,太平军并没有受到太大的排斥。

而且石达开接受洪秀全的教训,对地主相对温和一些。

不仅没有大力打击,反而吸纳当地的地主大族加入太平军。

甚至是一些土司首领,石达开都来者不拒。这让他的手下迅速壮大。从一万多人迅速发展到了五万多人。从梧州回师的劳崇光,没想到一下子撞到了这样一个庞然大物。

手下的五千广西官军,被石达开一战击溃。要不是骆秉章带人从湖南杀向了石达开的后路。石达开都可以乘胜攻下梧州。

骆秉章得知石达开从湖南窜入广西,自知自己逃不了干系。

所以急令湘军攻入桂林。这不是湘军第一次入广西。当初太平军刚起义的时候,湘军就曾入桂作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历史小说小说相关阅读More+

一胎六宝爸比好厉害

陶宝司冥寒

铁血人生宁孤城

若飞天

开局血崩的无限

比雷菲尔特卿

某美漫的机械主宰

九命肥猫

温时雨封沉晔

佚名

精灵养成系统

苏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