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零七章 船工选拔(二)
紫恪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七百零七章 船工选拔(二),大明:我有一座军火库,紫恪,番茄小说),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史可法的话,也让宋应星,想起来科学院的人员,其中一些人,虽然前期没有好的基础,但是通过不断地研究,也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好,既然如此,我便去张贴榜单了。”
宋应星将人员统计完毕后,将其中的七十二位,完成图纸绘制的部分船工名单,单独提了出来,也在剩余答卷中,将其余的三百多人的名额,选了出来。
“各位师傅,我知道你们都是各船厂的精英。”
宋应星看着那些落选而失落的船工,安慰道:“若是此次,没有被选上也不必失落,大明的舰船事业,也需要你们的一份努力,而这些被选上的人,希望你们能尽量,汲取荷兰的造船技术,为我大明的科学进步出一份力。”
“我们这也是科学?”
听了宋应星的话,刘修杰不由地问道:“我们这些,小打小闹,怎么能和宋大人,您的研究相提并论呢?”
“不,这都是科学。”
宋应星解释道:“船,是我们离开陆地,去往其他地方的工具,船舶的进步,也是我大明实力的进步,所以你们做的事情,和我宋应星所做的事情,都是一样性质的。”
此时,史可法来到了人群前,补充道:“我补充一点,关于我大明造船的问题,你们有部分人也参与到了,新式舰船的建造,知道其中的过程。”
“我大明的舰船,正在升级换代之中,而缺少的材料橡胶,很可能在下一
次,荷兰舰船返航之时,带过来。”
“所以,我有个建议,希望你们其中一部分人,能够尽快地学习,然后在荷兰人第一次返航之前,随他们一同返回大明,参与到接下来的造船活动中。”
史可法的话,也让这些船工有些沉默,毕竟这样的机会难得,不过以刘修杰为首的十三位,大沽口船厂的船工,还是率先,接受了这个任务。
“史大人,您放心。”
刘修杰接着说道:“我们一定会尽快,掌握荷兰人的理念,参与到新舰船的建造中,毕竟造船才是我们的本职工作,若是没有这份工作,我们也没有这个机会前去学习。”
史可法后来补充的这段话,也是因为陛下对于船厂工作的要求,他想要提拔一批,既有知识,又负责,而且对大明衷心的船工,担任以后的船厂总工,史可法,也从名单中将这些人的名字,默默记了下来,这些人都会成为大明造船方面,独当一面的人才。
而在两位大人的后方,礼部尚书黄朝,也在默默注视着这一切,他来此正是为了学习,这两位选拔人才的方法。
明年春闱的会试,便是按照常例,由礼部主办,但作为如今,这样强盛的大明下,人才选拔,他觉得应当与旧时的选拔有所不同。
“史大人,我突然有了一个想法。”
黄朝拦住了,刚忙完准备返回大沽口官衙的史可法,继续说道:“如今的大明,比
起以往的大明,要更加富足,所以,也会有一些士子,抱着升官发财的想法,来参加考试。”
“即使陛下恢复了锦衣卫的制度,但这样也并不能阻止这些人的存在,毕竟洪武朝,那样的严酷律法下,仍然有人以身试法。”
“我觉得,相比于能力而言,对大明的付出精神,也值得肯定,一些暂时能力较弱的人,只要有心为大明做贡献,经过了一定的学习,也能胜任这些简单的官职。”
“是啊,如今当官可比以前简单多了。”
史可法也感慨道:“如今的大明,百姓富足,法令严明,一些地方官员的管理,也变得简单很多,最突出的便是,沿海的这些地方,如今倭省也被我大明收入囊中,少了这些倭寇的侵扰,他们的日子好了很多。”
黄朝原本也疑惑,关于这些人的选拔问题,因为若是乱世,自然更看重于个人能力,而如今的大明,更看重得是,这些官员对于大明的归属和荣誉感,更多得是一种付出精神,原本没有思路的他,看了这些船工的选拔,也有了一些思路。
“史大人,你觉得把那些士子派去澳洲如何?”
黄朝接着说道:“如今大明,思想建设的重点便是在澳洲,更甚者,原本在倭省的那帮子文人,都跑去了澳洲。”
“既然,大明如今要选拔人才,我觉得也应该让他们从,这种艰苦的地方做起,这样才不会出问题。”
黄朝之所以,想得这么长远,也是因为陛下和刘阁老,都把这个任务交给了,他这位礼部尚书,当然,这原本就是礼部分内的事情。
“说实在的,我也是从科举走出来的。”
史可法解释道:“虽然我是世袭的锦衣卫百户,但我也参与了崇祯元年的科举,成为了进士,从西安府推官做起,后来才有机会当上如今的总幕僚长,管理大沽口的事情。”
“但与我同期的那些进士,除了陈起龙担任了福建布政司参政以外,其余三百多位,有近一半以上的人,因为各种原因,没有成为如今大明的官员。”
“而另一位,也是与我同期的宋应星,虽然他并没有考中进士,却为大明做了很多的贡献,比起我更要了不起。”
史可法想了很久,最后总结道:“所以,在我看来,考上科举与否,与能否为大明做贡献,并没有直接的关系,你的想法,我是赞同的,首先,要有为大明、为朝廷、为陛下,付出的这颗赤子之心,才更应当成为我大明的官员。”
“好,多谢史大人指点。”
黄朝也感悟道:“此次的科举,当以为朝廷做贡献为前提,再进行选拔,正好郑司令,也刚刚准备出发,我便将这些待考的士子去一趟澳洲,先吃些苦头。”
黄朝的想法,正和后世的想法不谋而合,后世对于人才的选用,也是遵循一样的道理,先让这些人经历一些艰苦的
环境磨炼,才有机会升迁,担任更重要的职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