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7章 王阳明两个半圣人,逗鸡玩狗不贤圣?固有思维印象
思不诗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317章 王阳明两个半圣人,逗鸡玩狗不贤圣?固有思维印象,直播:惊!龙凤猪凑不出一个太子,思不诗,番茄小说),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又如孟轲,以雄辩之才、深邃之思,为后人留下诸多华章。”
一位长衫书生模样的人,手抚着腰间的书袋,言辞恳切地描述着心中圣人的模样。
“可这王守仁,全然不见那等儒雅文静之态,反倒似个游手好闲的纨绔子弟。”
“哪有圣人会在市井间与小儿嬉闹?”有文人声音洪亮地表达着自己的质疑。
众人纷纷点头,此起彼伏的议论声中,满是对王守仁形象与作为的不解与否定。
而那关于圣人模样的固有认知,也在这声声质疑里被不断强化,仿佛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山。
横亘在众人与王守仁之间…
“听说北直隶有农民起义,他还要上书向明宪宗献策。”
“王华见儿子整日不务正业,连忙找来老师让他安心读书,但是王守仁读着读着就对格物之学产生了疑惑。”
格物之学”在中国传统学术语境中有重要地位。
“格物”一词最早出自《礼记·大学》,“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其中格物是基础。
从字面意思来讲,“格”有推究、研究之意,“物”则是指事物。
所以“格物”就是推究事物的道理。
在宋明理学时期,“格物”成为一个重要的理学概念。
朱熹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认为“格物”是要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在一事一物上穷极物理。
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积累多了之后就会豁然贯通,从而达到对天理的认识。
比如,观察竹子的生长过程、结构特点等诸多细节,从而去理解蕴含在竹子中的自然规律、天地之理。
“明朝以程朱理学为显学,朱熹认为世间的一草一木都蕴含着至理……”
“于是王守仁就身体力行的找了一根竹子,想探索一下天地至理,结果他在院子里看了七天竹子都没看出来什么真理,反而还大病一场。”
前朝众人:“……”
他们表示不理解。
于是,有人开始在弹幕区质疑,而这一切王阳明都看在眼里,并未表现出什么不满的情绪。
“少年的王守仁这才明白,只是在家空想当不了圣贤的。”
“21岁那年,王守仁参加乡试中举,然而在京城会试中落榜,首辅李东阳鼓励他这次考不中,下次一定能中状元。”
“但下次科举他也没考中。”
“直到28岁王守仁终于考中了进士,位列二甲第七名。”
“在此期间,他开始留心军事兵法,寻访了会稽山的阳阴洞,并为自己取了一个别号。”
“阳明山人。”
“王阳明之称由此而来。”
争渡: 【王阳明28岁才中进士,好我不急。。。】
阿巴格诺: 【进士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厅级干部…】
DecembeR �7�3: 【少来了,进士一下子多少人啊,厅级干部多少人啊。】
云流旧山: 【大哥范进中举没看过吗?中个举人都疯了,这是高一级的进士,还只有28岁。】
此刻,21岁进士的刘禹锡和柳宗元含金量还在上升……
(/65391/65391292/14267927.html)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