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天提示您:看后求收藏(698 哭穷,穿越之掉崇祯面前,叫天,番茄小说),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虽然说,这个工钱其实少得可怜,但是,相对于劳役来说,那绝对是朝廷的恩赐,是善政来的。
在这个过程中,遇到了很多的问题。
其中有些问题,当地能解决的,就自己解决了。不能解决的,就只能上报。
朝廷这边,要是能解决的,就自己解决了,不能解决的,就只能报到兴国公这边来。
不得不说,在这修筑铁路的头几年,除了平路修筑顺利之外,以大明的地形复杂,遇到的困难多,而有铁路修筑经验的工程师也相当少,很多事情,都要张明伟亲自出马。
一个再普通不过的例子,就是京师到辽东的铁路,就曾被滦河所阻。因为滦河下游河宽水急,河床泥沙很深,地质结构复杂,桥墩屡建屡塌,众人一筹莫展,只能上报。
刚好张明伟查过后世的资料,在原本的历史上,当初修铁路到这里的时候,英法德等国的工程师对此也是一筹莫展,结果却被中国铁路第一人詹天佑给解决了。他解决的方法,就是气压沉箱建筑法。这个方法,也是人类史上第一次应用。
于是,张明伟便把这方法给传授了下去,算是解决了这个问题。
在忙于铁路的同时,电话线的铺设,同样牵扯了张明伟很大的精力。
不过,相对于铁路来说,电话线的铺设就轻松一些。
大概一年的时间吧,各地同时开始架设电话线,因此,到了崇祯二十一年中旬的时候,京师的电话,能打到很多地方了。
不过也遇到了很多问题,比如电话线被偷盗,被火烧,被冲毁等等。
问题发生,就解决问题。
总体而言,还是极大地缩短了大明各地消息的传递。
原本南京到京师的八百里加急,需要五天五夜,算是极限吧,才可能把消息传到。
当现在有了电话,只有一些没有通话的地方,比如长江需要用人工传递消息之外,其他地方都是一个电话的事情。
张明伟在忙着这些事情的同时,非常真切地体会到一个最大的难题,就是手中可用人才太少。
一个简单的例子,就是电话这个东西。
城与城之间就不用说了,就是同城之内,也有非常多的富户,有这个时髦的需求。
总体来说,像省会这样的大城,绝对是一个城需要设立一个电话公司,需要能制造电话各部件的工厂。
可是,把熟悉的人一个掰成三个用,那都是不够用的。
甚至可以说,人才的制约,严重阻碍了科技文明在大明的蓬勃发展。
对于这一点,崇祯皇帝当然也知道。
因为,这第一年的加入新学的科举,崇祯皇帝非常地重视,把这个事情当成了这一年的头等大事来抓。
皇帝重视了,又是兴国公的学问,学好了之后不但能当官,还能有大把的钱财,可以说是名利双收的好事。
特别是拼音识字经过这两年的推广,使得普及读书识字这个,变得简单了很多。
另外,没道理给改土归流之地免费办官学,汉人地方就不给免费办官学,随着朝廷财政收入的增加,各地也就全都开了免费的官学,用于最基础的读书识字的启蒙。
所有的这些,都使得新学变得越来越热门。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不自觉地,有一种新学后来者居上,把儒学给盖掉的趋势。
大部分人,都在这新学的蓬勃发展中获得了好处,也有一部分人,对于这种现象很有微词。
但是,如今的兴国公位高权重,声望更是如日中天,更不用说,新学得皇帝看重,百姓拥护。因此,这些看不惯的人,最终便选择去藩国。
比如吕宋的周王,就很需要读书人,一般人不愿意去,这些人就刚好去了。
对此,崇祯皇帝一点都不介意,他现在最需要的,是能创造财富的新学人才。
这不,在家宴上,他就在给张明伟吐槽道:“朝廷收入一年两千多万两白银,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可户部尚书还是三天两头地在向朕哭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