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8.易中海试图举报他人戴罪立功,结果引起股东们不满把路走窄
真的在写了提示您:看后求收藏(178.易中海试图举报他人戴罪立功,结果引起股东们不满把路走窄,四合院:从截胡秦淮茹开始,真的在写了,番茄小说),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对于张元林的价值,吴秘书心里是清楚的,毕竟他跟了老区长这么多年,走南闯北,见多识广,看人还是有一手的。
再加上近期吴秘书仔细了解了一下张元林,发现他各方面的优异表现,且进步空间巨大,绝对值得下重注去投资。
要知道现在的张元林才二十二岁,目前只是轧钢厂的一名普普通通的机修工,无论从哪个角度去看都有极大的上升空间。
正所谓跟什么人学什么艺,在什么圈子长什么见识,一个人最终会成长什么模样,和接触的人以及所在环境脱不了干系。
在吴秘书看来,张元林这种大才留在轧钢厂当工人属实可惜,应该被他带到区部去培养锻炼,将来一定会前途无量。
如果张元林在厂里有个一官半职,那吴秘书可能会不好意思开口,可张元林只是一个机修工,这样的身份对他来说根本不匹配。
开玩笑,我要有这种本事还当机修工,怎么说也得当个主任科长什么的吧?
但现实的情况却让吴秘书吃了个瘪,区部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地方,只要成功进入了这个圈子,将来不犯错误再动点脑子,上位其实没有那么难。
而且起步就是区部,未来甭管怎么按部就班,也别介意往哪里调,正常情况下只会越来越好,不可能再到下面去的。
可就是这样的条件张元林也不稀罕,吴秘书让杨厂长那么说,就是想简单试探一下张元林的想法。
只要张元林有这个意愿,那么他就一定会来,等人一到现场,再把条件一谈,这事儿不就妥了么?
然而这都是吴秘书在脑海里的预判,可张元林是谁呀,只有他预判别人的份,又怎么可能会被别人轻易的看破心思?
不过心里想不通归想不通,娄半城的几句话倒是让吴秘书心里痛快了些。
原来不是自己没吸引力,也不是张元林耍横不给面子,而是张元林只想在基层做事,对其他花里胡哨的事儿没兴趣。
“罢了,这样也好,说明张元林是个务实的人,不接受我的好意也没什么,只要他是个勤勤恳恳能做事的料儿就行,当时我一眼就看上他,可不就是因为他技艺超群的实力么?”
如此想着,吴秘书收了心,开始专心的对付眼前的事儿。
但他不知道的是,让他放弃的娄半城却在心里打起了算盘,试图找机会再来打探一下张元林的心思,并且准备来次硬的,不然就张元林这接二连三的优秀表现,早晚会被有心人抢走不可!
在对面,易中海和贾东旭瑟瑟发抖的站着,两人虽然站在一条线上,但是相隔甚远,没法儿对喷也不敢大眼瞪小眼,只能心如死灰的等待自己的审判。
他们本想着杀人不过头点地,横竖都是一刀的事儿,事已至此没别的办法了,只能认命。
可谁知主要领导都到齐了,却在那儿小声的聊着天,聊完还都一副思考的模样,感觉他们不是来审判人的,而是来凑数看热闹打发时间的,简直要把易中海和贾东旭给急死。
在明知道自己要接受处罚的情况下,肯定是希望流程快速走完的,毕竟现场这么多人盯着,大家都要脸,没谁说可以脸皮厚到毫无反应。
再说还有各种领导在场,让易中海和贾东旭根本不敢造次,就这样的环境,多待一秒都是煎熬。
可这些领导就跟没看见他们似的,愣是过了好一会儿才开始办事,要不是他们位高权重,不至于针对工人,易中海和贾东旭都怀疑对方是故意的了!
张元林没来,吴秘书也就没有再和其他人商量什么,本来这事儿已经可以下定论的,他就是想让张元林参与进来,让他体会一把当领导者手握权力的滋味,同时表达自己对他的重视,希望能彻底的招揽张元林,让他真正的成为自己人。
可惜,张元林走到半路溜了,吴秘书就没了心情再讨论结果,转头看向杨厂长。
后者微微点头,一脸的客气,表示这事儿让吴秘书宣布就是。
于是,吴秘书直接看向易中海和贾东旭,宣布了对他们二人的处罚结果。
“贾东旭,鉴于你的恶劣行为,不仅损害他人财物,制造恐慌和损失,还道德败坏,用作弊的方式转正,有骗取高工资,破坏工厂秩序的嫌疑,应当从重处罚。”
“不过考虑到你家庭比较困难,现决定将你就近调至煤场工作,日常工作内容为搬运工,职位属性为临时,相关领导随时有权利进行转移和调度。”
“易中海,你协助贾东旭作弊,助长这种不道德,不诚实,不应该的败坏风气,同样不能轻饶,现决定将你的七级工成绩取消,并降至六级工,且未来三年不得参与技能考核,同时工资减半,持续一年!”
这个处理结果显而易见,贾东旭被开除出厂是板上钉钉的事儿,表面上看起来,或许贾东旭的运气还不错,没丢掉工作变成无业游民,但实际上这已经是非常重的处罚了。
在这个年代,全国各地百废待兴,各行各业都有很大的缺口,有资源上的,财力上的,人力上的等等,尤其是一些需要大量人力的地方,比如煤场,矿场,石场之类。
一般情况下,没人愿意去干这些累人还不赚钱的工作,因为干累了就容易饿,人饿了必须吃东西,这生活成本一下子就上去了。
偏偏干这种没有技术含量的活儿注定和高薪无关,怎么干就这么多,人力是死的,能干的活儿也是死的,自然到手的钱也多不了,同样每天消耗的体力也是死的,就必须吃足够多的食物,要不然肯定没办法以最饱满的状态继续干活。
久而久之,人会越发的身心疲惫,但是钱永远不会变多,因为都被吃进了肚子里,接着又要周而复始的卖力干活,真的是一点希望都没有。
所以,除非是没办法了,必须找份工作过日子的人不得不干,其他人压根不会看这种工作一眼。
在众人心里,他们宁愿继续回乡下务农种地,也不愿意在煤场,矿场,石场之类的地方卖力一辈子。
也许有人会想,去矿场,煤场做事也不是不行,顺手搞点也能换取一些可观的收入,说实话,这有点异想天开了。
这个年代人力稀缺,刚结束战乱没几年的人口一时半会儿上不来,劳动力不管在哪一行都是稀缺玩意儿。
人力少,就等于是产量少,但是又要供这么多人使用,尤其是在寒冷的冬季,煤场是最忙最累人的时候。
既然产量不足,又要供那么多人使用,那每个人身上的活儿又多了不说,一些监督人员也会打起一百分的精神来盯梢,怎么都不会允许有人中饱私囊。
要不然活儿干了,出的货却少了,那不扯淡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