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1章:《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求订阅)
天下第一白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351章:《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求订阅),我,谱写中华上下五千年,天下第一白,番茄小说),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看着这一幅林徽因画像,一边的李菊生瞪大着眼睛。
陈凡开玩笑的说了一句:“除了生孩子不会,其他应该都会一点点。”
……
“凡哥,凡哥,西湖今天增加了一个林徽因纪念碑。”
“啊,这么快。”
“陈凡老师,您知道?”
“这个,昨天西湖管委会负责人跟我说了一下,说是想搞个林徽因纪念碑,没想到这么快就弄好了。有照片没,我看下。”
“诺,你看。”
“还不错啊。”
看到粉丝发过来的照片,陈凡点了点头。
这个纪念碑很有意思。
林徽因的纪念碑不像传统纪念碑。
西湖边上的林徽因纪念碑,采用的是一种缕空青铜制式的纪念碑。
纪念碑上刻有林徽因的画像,还有林徽因的那首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因为是缕空形制,所以一眼看上去就显得这个纪念碑无比的空灵。
这与林徽因的形象非常的般配。
“凡哥,那个西湖管委员负责人真是一把好手。我好像记得,当年武松打虎的故事您只是一说,第二天,武松墓前就出现了武松打虎。”
“呵呵。”
“还有,您不是在西湖边上分享了两首诗吗,第二天,这两首诗也出现在了西湖边上。”
“这个,这个……李总确实效率挺高的。”
“那给您推广费了吗?”
“这个大家放心,给了。”
虽然陈凡这前也吐槽过李菊生。
不过。
有一点李菊生,陈凡还是比较认可的。
那就是推广费一直给的比较足,而且给的比较及时。
这也是陈凡一直对于西湖比较感兴趣的原因之一。
“那最近几天还去西湖吗?”
“过几天吧,现在太多人了。”
“那可不,谁叫您在西湖诗会上又搞出了几个轰动性的故事。现在很多人跑去西湖,没事的时候就吼一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不过。凡哥,我对于徐志摩不感兴趣,我感兴趣的是像林徽因这样的满门忠烈的国人。您能不能跟我们说说,除了林徽因他们之外,还有其他人吗?”
“历史当中不是有很多吗?”
“凡哥,历史当中都是一些我们知道的,我们自然也会记住。不过,相比起您的这一些爱国之士,我反倒是觉得您讲的这一些人物更为有看点,而且更为激动人心。”
“是嘛……”
“所以,凡哥,既然不去西湖,就跟我们再讲讲这一些人物喽。”
“那我就再跟大家讲一个。”
反正也闲着没事。
此时西湖这么多人,陈凡也不必要再去西湖做推广。
再者。
陈凡也很想与大众分享一下这一些爱国之士。
虽然陈凡知道。
或许在他们眼里,这一些爱国之士都是虚构的。
但是。
这种爱国之士的精神,哪怕就是虚构,也必能感染到无数人。
……
“这位人士,叫做闻一多。”
脑海里第一个念头,陈凡就闪现出闻一多。
之所以讲闻一多。
那就是紧接此前的新诗,这也能让大家更好的了解这个人物。
不过。
陈凡一说闻一多,众人却是有一些奇怪:“凡哥,闻一多,这不是一位诗人吗?”
之前他们就记得闻一多。
但在他们的记忆当中,陈凡提到的这个闻一多,是主张新诗三美的人士。
一般这样的诗人,虽然可能他写的诗不错,但他到底还是诗人。
就像徐志摩一样。
你只能认为他写的诗很好。
那么,他对于国事有什么作用吗?
不能说完全没有,只能说并没有太过于明显。
所以。
下意识大家就将闻一多归为了与徐志摩差不多一类的诗人。
陈凡自然知道大家怎么想,笑着说道:“看来大家记忆很好啊,不过,我说的闻一多,他可不仅仅只是诗人。在我眼里,闻一多先生还是学者,还是战士。他这个战不是拿着枪上战场,闻一多先生的战斗,是用着他的笔,与那些反民主,与帝国主义,与那些阻碍国家进程的人士战斗。”
这一说,众人瞬间便热血上涌。
陈凡则继续说道:“不过,这一切还得从头开始讲起。闻一多,本名闻家骅,字友三,他是武省人。1912年,闻一多考入清华。原本他与很多文人一样,只是想做学问,只是想研究文学。但是,随着国内形势不断的变化。闻一多欣然站了起来,他用他的笔,深刻的记录了当时社会的现状。”
“1922年,闻一多前往米国留学。在异国的土地上,闻一多的求学之旅并不是那么一帆风顺。因为当时的国家实力并不强,哪怕闻一多是留学生,在其他国家也遭受到了一众人士的羞辱以及歧视。1925年,闻一多怀着一腔爱国之情提前回国。他本以为,经过此前一系列的革命,国家形势将有好转。可是,回国之后,他却发现。国家形势不但没有好转,反而还更坏。纵眼一看,整个中华大地,军阀混战,帝国主义横行,祖国处于半封建半殖民社会当中,人民根本没有任何权益……”
“陈凡老师,什么叫半封建半殖民?”
“表面上可以理解为一半封建主义社会,一半被列强入侵的殖民社会。虽然形式上这片土地仍保留了一些机关单位以及主权所有,可在经济,政治,文化,都受到了外国控制与压迫。甚至就是主权,也并不是完全掌握在国家所有。”
“我去……”
众人有些咂舌。
此前陈凡虽然稍微讲了一下当时的形势。
但当时不少人只认为,这应该是新旧交替时所处的时代。
可现在来看。
形势比当时大家认为的情况坏得多。
这不只是新旧交替时所处的时代。
看起来,这还是一个国家,一个文化生死存亡时所处的时代。
“凡哥,这样的时代岂不是代表着中华文化很有可能就此完蛋。”
“是的。”
陈凡点头:“这是中华最为危险的时刻,一不小心,中华不但会灭国,甚至文化都可能消失。”
这不是没有可能。
一但当时国家被帝国主义刮分,你看到的将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而将变成像欧洲一样的几十个国家。
于是。
到了那时,这几十个国家你会发现,一个说英语,一个说法语,一个说德语……
“对于这样的状况,闻一多悲同心死。他从失望到痛苦,从痛苦又转变为极强的愤怒,在愤怒当中,闻一多先生写下了这一首《死水》……”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漂满了珍珠似的白沫;
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