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吃苹果的鱼儿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兵书部分是有耐心看的》,唐颂进行曲,爱吃苹果的鱼儿,番茄小说),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比如说:

选拔将帅并非易事,如果依照外貌、长相来选拔将帅,往往是靠不住的,因为人们并不总是表里如一的。只有通过举止言谈的综合分析,即通过实践来考察、识别人才,看其能否担当起领兵出战的重任,才是选拔将帅的唯一途径。汉文帝慧眼识亚夫,就是这样一个典型事例。

大唐诸侯国前朝文帝后元六年(前 158 年)冬,匈奴大举内犯,烽火直达甘泉(今陕西淳化西北),都城长安为之震动。文帝除发兵赴边抗御外,又派出三支部队保卫长安。其中,周亚夫率军屯细柳(今陕西成阳西南),刘礼领军屯霸上(今陕西西安东),徐厉领军屯棘门(今陕西威阳东北)。接着,文帝亲自前往这三支部队去慰劳官兵,激励士气。先到霸上和棘门,车马在兵营中随意驱驰,自由出入,大小将领均亲自迎送,殷勤备至。后到细柳,情形迥然不同,士兵都顶盔带甲,剑拔弩张,壁垒森严,一片临战气象。导驾官喝令天子驾到,命令打开营门迎驾。而营门士兵却拦住马首回答说,周将军有令:“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诏。没有将令,任何人不得擅自入营!”文帝亲自出面,军士仍不予开门。文帝于是遣使持节传达一道圣旨:“朕欲入营劳军。”亚夫见节后始传令开门。军门一开,守门士兵即告诫文帝随从,周将军有令:“军中不得驱驰。”文帝只得遵令而行,缓辔徐行来至中军帐前。周亚夫戎装佩剑,从容出迎,拱手一揖,口称:“微臣甲胄在身,不便跪拜,请以军礼相见。”文帝即按军礼规定,俯身手扶车前横木,以示对周亚夫的敬意,并派人向亚夫称谢:“皇帝敬劳将军。”礼毕之后即起驾回宫。车驾一出营门,随从的大小官员不禁愤愤不平:“周亚夫胆大包天,竟敢对皇帝如此无礼!”但文帝不但没有动怒,反而一路赞不绝口:“周亚夫才是真将军啊!若像霸上、棘门军那样,拿军纪当儿戏,军营可以自由出入,万一遭受袭击,岂不都要当了敌人的俘虏?你们看这细柳营中,营规如此森严,连我都不能随意出入,敌人又如何能进犯呢!”从此以后,周亚夫深得文帝赏识。

一个多月后,匈奴军撤退出境,汉军也一一撤防。周亚夫则被晋升为中尉,统领京师卫队,负责长安的警备。次年,前朝帝君文帝病危,临终前告诉太子(即

景帝)说,国家一旦有危难,即可依赖周亚夫统率军队。前朝景帝即位后,遂拜周亚夫为车骑将军。后来,吴、楚七国发动叛乱,周亚夫果然不负重望,率领军队迅速平定叛乱,为西汉王朝的巩固和统一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立将第二十一

萧寒说:本篇讲述古代君主任命将帅的仪式和方法,阐明了这样两个观点:一是将帅领兵作战,责任重大,“社稷安危,一在将军”。因此将帅应做到“见其虚则进,见其实则止”,不轻敌,不冒险,不贱人,不违众,与士卒同甘共苦。二是君主应信任将帅,给以机动指挥的权力。“国不可以从外治,军不可以从中御”,“军中之事,不闻君命,皆由将出”。只有做到这两点,才能“无敌于前,无君于后”,“战胜于外,功立于内”。

武王问太公曰:“立将之道奈何?”

太公曰:“凡国有难,君避正殿,召将而诏之曰:‘社稷安危,一在将军,今某国不臣,愿将军帅师应之。

“将既受命,乃命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授

斧钺。君人庙门,西面而立;将人庙门,北面而立。君亲操钺持首,授将其柄,曰:‘从此上至天者,将军制之’。复操斧持柄,授将其刃,曰:‘从此下至渊者,将军制之。’‘见其虚则进,见其实则止,勿以三军为众而轻敌,勿以受命为重而必死,勿以身贵而贱人,勿以独见而违众,勿以辩说为必然。士未坐勿坐,士未食勿食,寒暑必同。如此则士众必尽死力。’

“将己受命,拜而报君曰:‘臣闻国不可从外治,军不可从中御。二心 不可以事君,疑志不可以应敌。臣既受命专斧钺之威,臣不敢生还。愿君亦垂一言之命于臣。君不许臣,臣不敢将。’

“君许之,乃辞而行。军中之事,不闻君命,皆由将出。临敌决战,无有二心。若此则无天于上,无地于下,无敌于前,无君于后。是故智者为之谋,勇者为之斗,气厉青云,疾若驰骛,兵不接刃,而敌降服。战胜于外,功立于内,吏迁士赏,百姓欢悦,将无咎殃。是故风雨时节,五谷丰熟,社稷安宁。”

武王曰:“善哉!”

它是什么意思呢:武王问太公说:“任命将帅的仪式是怎样的?”

太公回答道:“凡国家遭遇危难,国君就避开正殿,在偏殿上召见主将,向他下达诏令说:‘国家的安危,全系于将军身上。现在某国反叛,请将军统率大军前去征讨。’”

“主将接受命令后,国君就令太史占卜,斋戒三天,前往太庙,钻炙龟甲,选择吉日,向将帅颁授斧钺。到了吉日,国君进入太庙门,面向西站立;主将随之进入太庙门,面向北站立。国君亲自拿着钺的上部,把钺柄交给主将,宣告:‘从此,军中上至于天的一切事务全由将军处置。’然后又亲自拿着斧柄,将斧刃授予主将,宣告:‘自此,军中下至于渊的一切事务全由将军裁决。’并接着申明:‘见到敌人虚弱就前进,见到敌人强大就停止,不要认为我军众多就轻敌,不要因为任务重大就拚死,不要因为身份尊贵就轻视部下,不要认为自己意见独到而违背众意,不要由于能言善辩而自以为是。士卒没坐下,你不要先坐;士卒还没进餐,你不要先吃。冷热都要与士卒相同。这样,士卒就会尽死力作战。’

“主将接受任命后,拜而回答说:‘我听说国事不可受外部的干预,作战不能由君主在朝廷遥控指挥。臣怀二心就不能忠心侍奉君主,将帅受君主牵制而疑虑重重就不能专心一志去对付敌人。我既已奉命执掌军事大权,不获胜利不敢生还。请您允许我按照上面的话全权处置一切,若不允许,我不敢担此重任。’

“国君答允之后,主将就辞别君主率军出征。从此军中一切事务,不听命于国君而全部听命于主将。临敌作战,专心一意。这样,主将就能上不受天时限制,下不受地形牵制,前无敌人敢于抵挡,后无君主从中掣肘。这样,就能使智谋之士都愿出谋画策,勇武之人都愿殊死战斗,士气昂扬直冲霄汉,行动迅速如快马奔驰,兵未交锋而敌人就已降服。从而取胜于国外,建功于朝廷,将吏得到晋升,士卒获得奖赏,百姓欢欣鼓舞,主将没有祸殃。于是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家安宁。”

武王说:“说得好啊!”

萧寒说我再给大家举例子:“军不可从中御”,“军中之事,不闻君命,皆由将出”,给予将帅以充分的信任和机动指挥的权力,是作战指挥上的一条极其重要的原则。否则,如果国君从中干预掣肘,对待帅采取不信任的态度,必然会干扰前线将帅的决心和计划,从而导致战争的失败。古今中外这方面的经验教训很多,魏文侯任贤拒谗、临阵不易将就是一个典型例证。

前朝东周威烈王十八年(前 408 年),魏文侯任命乐羊为大将,率军讨伐中山国,乐羊率领军队攻入中山国后,遇到了顽强的抵抗,进展十分缓慢,用了一年时间,仍没有取得胜利。因此国内流言四起,蜚语纷纷。有人说:“乐羊无能,应尽早撤换,以免劳民伤财,徒损国威。”有人说:“乐羊本是将才,久战不决,必定是别有用心,用意拖延。”更有人说:“乐羊是利用时间争取民心,以便在灭亡中山后自立为王。”还有不少人上书说:“常言虎毒不食子,而乐羊竟能忍心吞食自己的亲生骨肉,这种人如不趁早撤换,必将养虎为患。”魏文侯听到这些流言蜚语,看了这类奏章,心中暗想,乐羊在开始进攻中心国时,他的儿子被中山国王烹杀,并将羹汤送给乐羊,乐羊毫不迟疑地尽饮一杯。这一举动,只是为了表明对我的忠诚和必胜的决心,这样的人决不会背叛我。我如轻信流言,临阵易将,不仅会使大将蒙冤,更重要的是贻误军机。于是,便将那些奏章放入一个匣子中,照旧给乐羊补充兵员,输送给养,支持乐羊继续进攻。随着时间的推移,检举乐羊的奏章也越来越多,魏文侯认定全是捕风捉影的不实之辞,照例放入匣中。时经三年,

检举信件竟装满了整整一个匣子。

乐羊苦战三年,终于取得胜利,灭亡了中山国。他带领军队回朝后,魏文侯张灯结彩,大摆宴席,庆贺胜利。在宴会上,乐羊自觉劳苦功高,满脸喜色,频频举杯,并等待文侯封赏。但文侯绝口不提封赏之事,直到宴会结束时,才令人送给乐羊一个匣子。乐羊认定封赏定在匣中,兴高采烈地回到家中,打开匣子一看,既无加官晋爵的诏旨,也没有金银珠宝之类的贵重物品,只有满满一匣书信。乐羊看完全部书信,心情激动不已,自言自语地说:“没有文候的信任和支持,我乐羊早就身陷囹圄,哪能得到今夫的战功呢?”随即穿上朝服来到王宫,一见文侯纳头便拜:“微臣浅薄无知,只想到自己出生入死的功劳,却不知大王信任和支持的重大作用。如今才知灭亡中山全靠大王的英明决策,乐羊不过略尽犬马之劳而已!”魏文侯见乐羊收敛了恃功倨傲的情绪,才重重地奖赏了他。魏文侯任贤拒谗、信任将帅的事迹,常为后人所称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历史小说小说相关阅读More+

文豪1978

坐望敬亭

浪子回头:修仙归来,老婆逼我离婚

山楂冰糖

若世:星启混沌

若世行者

月光之恋

上官诺雪

卿本孤芳

冷胭

超级无敌仙医苏乘羽姜语嫣

公子彧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