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林黛玉何以是《红楼梦》最懂教学的好老师?
乐天派流浪的猫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75章 林黛玉何以是《红楼梦》最懂教学的好老师?,乐天派流浪的猫的新书,乐天派流浪的猫,番茄小说),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黛玉道:"正是这个道理,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
黛玉这般话,实乃作诗的核心要领。于今天的诗歌创作者而言,亦是大有裨益的。
当香菱说出她读诗感受"我只爱陆放翁的诗`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说的真有趣",仅停留在较窄的领域后,林黛玉马上给出明确的建议,使"香菱学诗"少走了弯路:
"断不可学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你只听我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瑒、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一个极聪明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功夫,不愁不是诗翁了。"
这就是好老师林黛玉关于学诗的基础技巧讲解,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他一席专业的"当头棒喝",既严肃指出了香菱在写诗方面的误区,又不时失机对她进行了热情洋溢的鼓励。
言下之意,写诗也不是轻而易举的,"欲速则不达",若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一旦陷入急于求成的困境,就作不出好诗了;不过,写诗也不是"难于上青天",若有了基础,掌握了技巧,再用心用情努力地构思,也一定"苦尽甘来",取得成效的。
可见,林黛玉的确是优秀的好老师。她很有见地的"授业",一针见血,没有空洞的说教,全是实实在在的"干货"。难怪学生香菱很精准地悟得写诗真谛后,便可以高歌猛进,称之为"诗魔"了。
由此而言,学生优秀,遇上的老师高水平,自然是相得益彰,既是彼此的荣幸,教与学的成效更会凸现,相互成就!
四、解惑
尤难得的是,好老师林黛玉在"解惑"上更是一把好手,招招都是极大的帮助与提点,使香菱在写诗过程中没有因起初的诗作不好便灰心丧气不思进取,而是不懈努力迎难而上,从而梦得绝佳好诗,受到称赞好评。
香菱原本是秀外慧中聪明灵巧的好学生,一听见老师林黛玉有"王摩诘全集"后,赶忙讨过来拜读:"既这样,好姑娘,你就把这书给我拿出来,我带回去,夜里念几首也是好的。"
林黛玉见香菱如此勤勉,更为欣赏,便安排紫鹃拿来王维的诗集给她后,又指点道:"你只看有红圈的,都是我选的,有一首念一首。不明白的,问你姑娘,或者遇见我,我讲与你就是了。"
香菱由此得到老师指点迷津,回到蘅芜苑后,更是原原本本地刻苦用心念完王摩诘全集后,赶忙又到老师林黛玉处换读杜律。
于是有了林黛玉给学生"解惑"的第二招:与之互动探讨,切实解决所发现的问题。书中亦是通过师生二人一大段对白导出的:
黛玉:"共记多少首?"香菱:"凡红圈选的,我尽读了。"黛玉:"可领略了些滋味没有?"香菱:"领略了些滋味,不知可是不是,说与你听听。"黛玉:"正要讲究讨论,方能长进。你且说来我听。"香菱:"据我看来,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黛玉:"这话有了些意思。但不知你从何处见得?"香菱:"我看见他`塞上`一首那一联云:`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
你看,她们师生之间关于读诗的互动研讨,多么有趣!学生香菱在巩固古诗知识点的同时,老师林黛玉也对"香菱写诗"的潜质有了更好的把握。
最后,就是老师"解惑"传统而又关键的一招:布置家庭作业,通过不厌其烦的批改,进一步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从而因势利导,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节奏,鼓励学生向更好看齐,最终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故探讨结束后,黛玉马上给了香菱杜律,便安排家庭作业,要求及时完成报批:"昨夜的月最好,我正要诌一首,竟未诌成。你就作一首来。`十四寒`的韵,由你爱用那几个字去。"
香菱一回去,即在苦思冥想中习得处女作后跑来请老师林黛玉"批改"。林黛玉不满意其"措词不雅",要求她再作一首:"只管放开胆子去作。"
香菱没有气馁,又写下第二首诗,林黛玉作了肯定"自然是难为他了",对其进步作了表扬。但还是认为需打开思维,跳出固有的窠臼,不能有穿凿附会之感,要有自己的风格。
正是在林黛玉"诲人不倦"的打磨下,香菱受住了薛宝钗的差评,得以凝思聚力,最终入梦习得绝好诗作: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
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
博得嫦娥应借问,何缘不使永团圆。
综上所述,可见:林黛玉的确将"传道授业解惑"做到了精致极致,称她为最合格的好老师,当之无愧。
亦愿"三人行,必有我师",我们所有的老师在"人类灵魂工程师"这一最神圣的称谓中不负此誉,砥砺前行,再创辉煌,"桃李满天下"之际,培养出更多更好的栋梁之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