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一号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一章 残暴的朱棣,重生之明朝朱瞻基,小一号,番茄小说),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1398年,洪武三十一年二月初九,朱瞻基降生,朱棣非常高兴,兴奋地跑过去看朱瞻基,说了一句话“果然像梦中的一样!”大家都不解啊,问他做了什么梦,梦到朱元璋给了他一块大圭,还说了一句:“传世之孙,永世其昌”。然后所有人都知道这件事情。
关于传位给谁的问题,朱棣也就说了两句话,另一句说就是“你哥哥多病,你要努力呀!”当时正值盛庸在浦口高资港迎战朱棣,相当于朱棣和朝廷的大决战,也是最为凶险的战役之一。也是靠了朱高煦拼命搏杀才最后赢得了胜利。当然也是因为夺嫡,才折了大才子谢晋,这是后话。
《大明风华》里的夺嫡之争从朱瞻基刚刚出生就开始了。朱棣为什么会说出前后看似矛盾的话呢?就是因为当时都是同样严重的形式。
三个月之后,朱元璋去世,在位三十一年。朱元璋在世的时候,朱棣不敢谋反,当他一去世就开始准备起兵谋反了。说起“奉天靖难”,估计几天几夜也说不完。
到了建文四年,也就是1402年六月,朱棣兵临城下,朱允炆一剑将徐增寿刺死,被朱允炆把守金川门的李景隆和谷王朱橞开门投降,朱棣不费一兵一卒就进入了金陵城。当时徐妙锦就跟朱允炆说:“你就站在这里,看他能怎么样!”
最后,朱允炆留下马皇后的尸体,点了一把火,自己溜出城去了。
朱棣登基为帝,叫来方孝孺,让他写登基诏书。方孝孺宁死不屈,被诛十族。本来朱棣是答应道衍和尚不杀方孝孺的,道衍和尚是这么说的:“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估计汉武帝再世也不敢这么干,即使要杀也是不会立马就株连十族。
随后黄子澄,齐泰株连九族。加封为兵部尚书的铁铉,户部尚书卓敬,礼部尚书陈迪,刑部尚书暴昭,监察御史高翔,大理少卿胡闰等等都被残忍杀戮,手段之残酷,死状之凄惨不忍目睹。
朱棣任命陈瑛为都察院左都御史,陈瑛是一个阴险小人,得志便猖狂,先后弹劾历城侯盛庸,曹国公李景隆,长兴侯耿炳文,连托孤重臣长公主宁国公主的驸马都尉梅殷也被诬告,永乐五年,徐皇后死后,被锦衣卫阴谋陷害,上报说是溺水身亡。直到永乐九年,陈瑛才事发被杀。
在洪武朝的时候,大臣们上朝的时候都是战战兢兢,家里都备了一口棺材,下班回到家里对家里人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又多活了一天”。到了朱棣登基,杀得江水都变红了,那就更不敢上朝了,原来朝廷近五百官员不来上朝,也不做官,只有包括谢晋在内的24人投靠了朝廷。
朱棣召见了不少前朝廷官员,只要是穿着孝服,态度不恭的都得不到好下场,只有一个原左俭都御史景清的人同意入朝为官,还是认命他为御史大夫,这个人朱棣其实很欣赏他的才华,曾经在建文元年被任命为北平参议,也是《大明风华》里面的孙若薇的父亲,实际上没有孙若薇这个人。
一天景清上朝的时候,朱棣发现他步覆异常,产生了怀疑,有了防备,正当景清准备动手的时候,朱棣命令左右把他按住,果然发现里面绯色的衣服藏了一把匕首。朱棣说:“你要干什么?”景清一脸正气地说道:“乱臣贼子,人人得以诛之!”朱棣勃然大怒,让人打掉他的全部牙齿,割掉他的舌头,剥皮,肢解,开胸,把稻草装到他的肚子里面,然后吊在长安门下面。只可怜他的族人,朋友,学生等等,只要跟景清沾点关系的全部诛杀,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瓜蔓抄。
永乐元年,经过长途奔波,朱棣一家子老小终于抵达了南京,朱棣很高兴,晋升王妃为皇后,可是徐皇后一点儿也不高兴,因为他杀的人太多了,像齐泰就很有名,是个能吏,熟知边事,记忆力超强。还有当年虚岁仅28岁就连中三元的黄观投河自尽,也被株连九族。方孝孺那就更不用说了,不仅是儒学大家,也是很有谋略的人。
可惜的是朱允炆太没有斗争经验,太软弱无能了。人们习惯性地去同情弱者。朱棣的岳父徐达跟他的关系很好,徐达常年总管北方军事,朱棣被封为燕王之后,实际上都是朱棣在指挥军队同蒙古作战的。现在朱棣还要把大舅哥徐辉祖关了起来,徐皇后能高兴才怪了呢!
徐皇后对朱棣说:“常年征战,兵民已经疲惫不堪,应当修生养息。”说这个话的意思已经很明显了,就说你朱棣滥杀无辜了!接着又说了两句:“当今贤才都是先皇帝留下来的,不可以用新的臣子来代替旧臣子。尧帝施行仁政都是从自己的亲人开始的!”
朱棣假装答应了,在早朝的时候,把之前大臣上书怎么对付朱棣的奏折全部烧掉了,并且说自此之后一切既往不咎,前朝官员全部官复原职。
有位大臣大言不惭地说:“我没有写奏折啊!”朱棣很生气的说:“你在其位不谋其职,碌碌无为那要你何用?”朱棣封徐增寿为定国公,命其子徐景昌继承爵位。虽然如此,但是徐皇后还是不高兴:“这不是我想要的啊!”后来徐辉祖被放回私宅,跟徐皇后同一年去世,也就是永乐五年去世,享年40岁。
朱棣利用陈瑛打压不听他话的官员,又重开锦衣卫,迁都北京后,又设立东厂,命令司礼监提督东厂。因谢晋参与夺嫡之争,恼怒了朱棣,被朱棣下放为广西布政使参议,后又改为交趾布政使参议,又因朱高煦谗言被下监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