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方的灵魂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3章 冰川塌陷,天虑,远方的灵魂,番茄小说),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由于时间紧急,小组人员碰头开了两天的会议。主要内容就是分析这次出发的时间段,在北极会有哪些特殊的天气和特殊现象,并进行总结。
因为北极的特殊地理位置,北极的夏季有几个月是极昼,这段时间内白天的时间非常长,甚至没有黑夜。
这是由于地球的倾斜角度造成的,当地球在其公转轨道上移动时,会导致阳光对特定地区的照射时间变化。那其余时间就都是黑夜了。这就是极地的极昼极夜现象。
经查离北极的极夜出现大约还有二十几天的时间,所以北极陨石调查小组必须马上启程,因为到了极夜段,就无法进行搜寻了,也就是再也没有机会找到那颗陨石或被其它考察队找到。两种都不是调查小组想看到的结局。
他们会议通过了最快捷的方式到北极,虽然这种方式是比较昂贵的,但它是最快的方式,所以大家一致认为用这种方式。这种方式就是坐飞机直达北极最近的北欧国家,然后在这个国家坐直升机将调查小组送往北极科考队的驻地。
于是大家各有分工准备出发。栾天翔是没有分工的,他只做好自己的准备,带好自己需要的东西就行。
李向军博士也通知栾天翔有些不必要的东西就别带了,因为涉及出国,所有物资已经安全到达了北极科考驻地了。
栾天翔利用空余时间与小胖韩晓宇,刘静宜聚了一次。
栾天翔看刘静宜也是有点担心的神态,安慰说:“这次机会真的很难得的,有可能这辈子就这一次,我不想失去这个机会,我会照顾好自己的,你们放心吧。”
三个人在一起也是寒暄了很长时间。最后刘静宜和小胖韩晓宇叮嘱栾天翔:你一定要安全的回来,我们都等着你呢!
隔天调查小组12人就按计划出发了,他们先坐飞机抵制预订国家,下了飞机换上防寒服装,就上了已经准备好的直升飞机。
整个行程大概用了十几个小时就到达了北极科考站。北极科考站已经安排好了一切,并告知一切装备和物资都已经准备好了。什么时候出发就等李博士发话了。
李向军说:“今天我们先安顿下来,一会我们开个会,由科考队的领队给大家介绍一下,北极的实际情况,还有注意事项,再有就是应急处置过程和紧急联系方式。出发前我已经向组织做好了保证,不能有一人掉队。大家开始行动吧。”
大家分头收拾自己的行囊,不一会儿大家就聚齐了。李向军宣布:“陨石调查小组正式成立。科考队的6人也编入小组内。下面由科考队的张队长为大家介绍一下,前期的搜查范围和在北极生活的注意事项,以及必备的技能。大家要认真学习,不懂就问,千万不能马虎。”
张队长站了起来介绍了自己:“我叫张宁来自极地研究院,在北极已经两个年头了,下面跟大家汇报一下前期的工作。接到李向军博士的委托我们搜索了科考站方圆三十公里的地方,由于当天陨石降落,科考站震感强烈,但没有冲击波,也说明陨石降落的地点离这里还相对较远。由于北极属于冰川结构,没有落在地表震感强烈。所以我们就先近后远,但天气原因终止了我们的推进,这是我们的前期调查。下面给大家说一下北极的特点:北极的天气非常寒冷,平均气温在零下40摄氏度左右。由于处于极地地区,北极的日照时间非常短,只有短短的几个月是白天,其他时间都是黑夜。北极的地貌非常特殊,大部分地区都是冰盖和冰川。在北极的北部,存在着巨大的冰原,这些冰原覆盖着整个北半球的大部分地区。除了冰川和冰盖之外,北极还有着广阔的海域和海岸线,以及一些山脉和高原。在北极地区,动植物种类非常稀少。北极熊是北极地区的代表性动物之一,它们在冬季会进行长达数月的冬眠。除了北极熊之外,北极还有着一些其他的动物,如北极狐、麝香牛、鲸、海象、海豹等。在北极地区,植物种类也非常稀少,只有一些适应了极端环境的植物能够在这种环境下生存。这些植物通常都非常矮小,生长缓慢。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北极熊是野生动物,具有很高的危险性。如果您遇到北极熊,应尽量避免直接接触,保持足够的距离并采取安全措施。北极还有更危险的是,冰川上存在的风险。冰川崩塌,可能导致冰川裂缝、冰山形成和冰川湖溃决等自然灾害。冰川融水,可能引发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冰川滑坡,可能导致雪崩、冰崩等自然灾害。冰川疾病,在冰川环境中,人们可能感染各种疾病,如肺炎、冻伤、雪盲等,对身体健康造成危害。大家特别要注意的是雪盲,特别是这时候是极昼的季节,光线特别的刺眼,所以大家要准备好护目镜,冻伤的防护,大家要带面罩或口罩,也要带上氧气备用。应急和急救方面,大家准备好出行工具,如开车,要拉开一定的距离如有意外发生,就可以第一时间组织抢救。步行的话大家要用绳索相连,这也是防止意外发生的必备手段。随身要带好卫星电话保持通信畅通,要带匕首和防滑装置可以防身,还有就是破冰镐,照明,备用电源等。如果路途比较远那还要准备应急食物和折叠保暖帐篷,压缩能源,取火器等物资。我就说这些,可能不太完善,大家看看还有其它的补充吗?”说完张宁坐下了。
张宁坐下后有一名女同志站了起来说:“我补充一下,首先大家都不要单独行动,如要分组行动,就一定要带好声光发射器。还有就是遇到北极熊我们尽量躲藏不要激怒它。如遇到北极熊幼崽,大家要更加的小心,因为北极熊可能就在附近。这是我的提醒。”
李向军看了看没有人继续补充了。就站起来说:“咱们大家感谢两位科考队员给我们普及的知识,大家一定要记好,并且所有行动都要听从指挥,统一行动,任何时候都不能单独行动,一会儿大家补充点能量,好好休息一下。检查一下明天需要携带的装备,一定要齐全,完好。大家解散吧。”
说完大家都准备撤离了。李向军突然说:“张队长和天翔你俩留一下,我要查点东西。”
张宁队长和栾天翔又坐了下来,现在会议室临时的指挥部里就只剩下他们三个人。
李向军问:“张队长你们这有地震监测系统吗?”
张队长说:“有”。李向军说:“当时的震感数据有保存吗?”
张宁说:“应该有,我去拿。”不一会张宁就将记录和数据打在一张纸上拿来了。并将这张纸递给了李向军。
李向军将这张纸拿在手里,仔细的看着上面的曲线和数值。李向军看完说:“从数据上看,陨石降落的位置最少离这里也有一百多公里呀!”随后将这张纸递给了栾天翔,并说:“天翔,你看一下,马上计算一下,给我一个精确的值。并把张队长说的地表硬度和冰川硬度考虑进去,我们要尽快的找到它。假如我们有这颗陨石进入大气层的数据,那就可以将它的范围控制在方圆十公里以内,那样的话我们可就更容易找到了。”
大概过了50多分钟,栾天翔说:“算出来了,离这里应该是128公里左右。”
李向军说:“那我们明天的搜寻目标就是,离科考站方圆90—150公里的范围,来寻找陨石降落的痕迹。”
你们两个也先回去休息吧!我要打个电话。”
栾天翔和张宁走后,李向军用卫星电话打通了学校电话,汇报了一下情况。并告知已经平安到达。同时委托学校帮他们联系相关部门,看通过卫星抓拍能否会有线索,如果发现线索要第一时间告诉他。
虽然他深知如果卫星能抓拍到的话,那么这颗陨石早就被找到了。而李向军的意思是,不想放过任何一条线索,争取用最短的时间找到目标。
这个北极的科考站,所有的建设组件全部是从国内运送过来的,并且已经建设了很多年。目前的装备齐全,包括发电供电装置,这里发电装置不仅有新能源的加持,还有热力发电和供热系统。还配备卫星信号接收装置和各种器械。车辆有运输,专业驾驶,工程车辆和极地车等。房屋十几间,有实验科考室,休息室,活动室,仓库,淡水净化装置,以及厨房等。这是栾天翔向科考站的队员了解到的。还了解到这里每五年将会更换一批科考队员。这里是我国极地科研的重要基地。
北极科考站建设在一处平坦的冰川上面,这里的冰川坚固,离断层冰川比较远,相对于北极冰川威胁比较小。科考站也会不定期的更换位置。这是要根据考察项目的需要进行。
这些让栾天翔对科研又有了新的认识。相比他们搞科研项目的环境,北极科考站是相当的艰辛。这里到处冰雪,四下无人,还要经历孤独和思念的考验。如果遇见天气恶劣情况,还会造成短暂的食物短缺。还有就是外部环境带来的隐藏风险。这些都会给科考人员带来相当大的考验。
第二天,由科考队员进行外出人员装备和佩戴物品的检查,还有车辆及物资是否就绪。
科考队今天按照李向军博士的要求,分成两组,两个车队,每队七人,留下四人进行待命和看守。这两个车队全部由科考队员进行带队,每队两名科考队成员。
李向军和栾天翔以及剩余的两名科考队员留守。
两个车队分两个相反的方向出发,李向军在科考站进行指挥。就这样寻找陨石的队伍出发了。
今天的任务就是搜寻陨石留下的痕迹。李向军在考察站实时的监听两个小组的情况,心里也是特别的焦急,他多么希望从两组队员的对话中听到好的消息。
科考队按照昨天计算的范围仔细的搜寻,生怕有任何疏忽。就这样连续搜寻了三天也没有发现任何的线索。搜寻的面积也达到将近计划范围的一半。按照概率应该已经有所发现了。但是真的没有发现任何的线索。
李向军盘算着:难道真的和张宁队长说的那样?这里恶劣的天气把线索掩盖了。还是我们计算的不对?根据科考队员反应,这几天搜寻过程中,也发现许多其它国家的科考队留下的痕迹,说明他们也在这些区域活动。
李向军想:如果其他的队伍也在这个范围搜索,就说明我们计算的结果应该没有太大问题。既然咱们能通过计算缩小范围,那其他科考队也计算出来了。
突然李向军拿起卫星电话打回学校说:“卫星那边可有发现?”那边给予反馈。不出意外的是,没有任何发现。
现在已经过去三天了,离这边的极夜现象也就七八天的时间了。如果还没有线索,在想找就更加的难了。还有种可能,就是陨石掉进冰川下面的暗河里,那就是几乎完不成的任务了。
李向军非常的着急,因为已经有其它的科考队先一步的在这个范围活动,那有可能会捷足先登。于是李向军向队员们说:“明天我要跟你们其中一组去调查,我们要加快进度”。科考队员和组内的所有队员都极力的进行劝阻。因为李向军博士年龄太大了,加上这里的环境实在是太恶劣,怕他的身体承受不了,并且北极的风险无处不在。虽然这几天比较顺利,但并不代表就不存在危险了。但李向军的决心已下,并通告组员他必须要参加下一步的实地考察。并下命令的口气说:“大家都不要把时间浪费在这没用的方面了,大家该准备就准备,该休息就休息吧。”大家也是很无奈的从临时指挥部走了。
李向军手臂放在桌子上,并顶着头。突然他发现栾天翔还在,就对栾天翔说:“你为什么没走,回去早点休息,明天我去考察,你要盯好这里,一有消息马上通知我。”
栾天翔静静的看着李向军并没有回答。李向军觉得栾天翔今天有些奇怪,就问:“天翔,你是不是生病了,哪里不舒服。”
栾天翔这才站了起来,来到李向军身旁说:“李博士你不要焦虑和着急,咱们如果分析计算的没错,下面的搜索就会有所发现的,因为我们并没有看到全部,所以希望还是有的。我希望的是你把我也带上,应该可以帮一点忙的。”
李向军摇摇头说:“天翔,这可不是开玩笑呀,这里不像家里,到处危机重重的,你先回去吧!如果明天没有特殊情况,等下一次有机会我带你出去。”
果真李向军博士同科考队员出发了,就剩下栾天翔和3个调查组成员。栾天翔远远的看着李向军的车队,逐渐的消失在视线里。他心里默念,李博士你们一定要回来呀!
栾天翔看室外还有极地车,便让科考队的成员教自己如何操作和使用。科考队员说这个车的驾驶和普通汽车一样,由于这个地方没有卫星导航定位,所以配备的自动驾驶基本没用。主要的功能是这些按钮,它们是在应急过程进行辅助的工具。
栾天翔仔细的听着,并按科考队员指的方向看物品的所在位置。并且亲自动手试了一下。
栾天翔说:“我可以试驾一下吗?”科考队员说:“当然可以了,我陪你。”
说完两人上车,栾天翔在驾驶位,科考队员在副驾驶。栾天翔按照科考队员的指示,启动极地车,踩上油门,由于没啥驾车经验,险些撞在房子上。慢慢的栾天翔找到了驾驶的感觉,也慢慢的熟练了。
在这广阔无垠的冰川上驾驶着极地车,真是很好的体验。栾天翔高兴的呼喊着,感受着驾驶的激情。
由于栾天翔还有任务在,激情了一会儿他将极地车开回科考站。下车两人进了指挥中心。
栾天翔说:“谢谢你,教我开车,在这开车简直太爽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