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司空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070章 拖后腿,逍遥侯,大司空,番茄小说),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周家父子被当场拿下了,李延清好一番威逼利诱之后,恽州的归属问题,得到了彻底的解决。
李中易坐回到书案后边,接着批阅公文,韩湘兰和叶晓兰这两个女秘书没在身边,他被案牍工作拖住了不少的时间。
在拿下了博州之后,李中易并没有急于进攻开封,从战略上讲,其实有违常理。
按照正常的逻辑而言,李中易就应该挥军西进,尽快拿下开封城。但是,这仅仅是常人之理而已,而非李中易之理。
博州的禁军士兵,需要进行大力的整编,不然的话,后患无穷。
如今,七万余名战俘之中,已有五万余人选择了弃暗投明,这几乎是李家军八成以上的在册士兵数量。
李中易不敢有丝毫的马虎大意,这五万降兵经过二次筛选之后,分为两个部分,一部是身体素质最强壮的两万人。
这两万人,都是最淳朴的乡下农民兵出身,其中连一个伍长以上的小头目都没有。
他们被彻底的打散了原有的建制,按照三个老兵教化监督一人的基本原则,分配至辅兵和战兵的各什,充当预备士兵。
因为现在是非常时期,三个月成训的新兵入营原则,暂时只能被搁置,改为以战代训。
也就是说,这些原本的朝廷禁军士兵,每日跟着老兵们一起出操,一起训练。
李中易想得很通透,人是社会性的动物,在生存大环境的压迫之下,这两万有一些组织性和纪律性老底子的禁军士兵,只能尽快适应李家军的氛围,否则就必然会被淘汰掉。
平时训练多流汗,战时杀敌少流血,这一直是李中易的建军基本原则之一。
与之相配套的是,战兵末位淘汰制,这也是李中易强势主导的军事制度创新成果之一。
按照条令的规定,每月底必有一次全军大比武,由参议司、军法司、镇抚司以及军事指挥官们组成若干个评价小组。
评分排在最后的两千人,给予严重警告处分,若下月还是排在倒数一千名以内,那就被很不客气的被踢出战兵的序列,转入辅兵系统。
与此同时,从辅兵系统之中,选拔评分最高的两千名官兵,调入战兵序列。
在李家军中,战兵和辅兵的待遇,有如天壤之别,完全没办法相提并论。
人上人的权贵生活,距离普通士兵太过于遥远,但是,有比较才有伤害。
开饭的时候,战兵们个个有肉吃,佐餐的菜肴也是丰富多样,这让很少见到荤腥的辅兵们情何以堪?
无论是衣食住行,还是饷钱和赏赐,战兵们的待遇处处都高于辅兵们,远远不止五筹,可把辅兵们馋得直吞口水。
只有把根基扎牢固了,才能所向披靡,百战百胜,这一向是李中易的治军观念。
除了吸收的两万降军之外,其余的战俘之中,裁汰了老弱兵残的两万,上船送去平卢地区,分散交给各村看管。
剩下的三万人,被集体纳入工兵营的序列,承担起类似工程兵的职责。修路架桥挖沟,劳动一天就领一天的口粮,李家军绝对不养懒人和闲人。
之所以不把这些败军放走,李中易主要是担心,他们会祸害乡里,造成严重的农村治安问题。
李中易待在博州没动地方,已有十日之久,斥喉营的哨探远出四百多里侦察敌情,却始终没见契丹人的踪影。
从博州往北,全是一马平川的大平原地区,契丹人的精锐铁骑如果南下,很难逃过李家军斥喉们的眼睛。
契丹人倒还好说,李中易故意待在博州没动地方,就是想把朝廷剩下的二十万精锐禁军引出开封地区,然后一次性聚而歼灭之,以免重创开封附近的膏腴之地。
然而,朝廷那边传来的消息却是,被选为主帅的韩通,没有凑足出兵的军粮,正在和政事堂打唇舌官司。
李中易一听就明白了,开封那边的文官集团拖着韩通的后腿,想掌握主动权。
文官和武将不和,这是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只是,李中易做梦也没有料到,在即将决战的前夜,范质掌握的政事堂居然会为难韩通。
尼玛,这不是现实版的东林党误国,又是什么?
如果,李中易马上西进,韩通反而会缩回开封城里去,这就大大的不好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