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虎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三十五卷 第六章 战狼之刀,黑铁之堡,醉虎,番茄小说),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在华族自古留下来的一些传说中,经常会有这样的情节——某某神兵利器丢到井中,多少年之后,突然化光或者化龙飞去,或者,华族古时候某些纵横天下的人物,在得到某些神兵利器时,最初那些神兵利器的形态,都是某种猛兽或者动物,那些纵横天下的人物在追击或者与这些动物较量之后,才获得了神兵利器。

这样的传说很多,多到张铁从小在黑炎城就听过不少,有些是老爸老妈讲故事给他听的,而有些是唐德吹牛逼的时候说给他听的,其中很多的传说,甚至记载在了华族许多的古代典籍之中。

比如华族古籍《晋书》有载: 张华望丰城有剑气,乃以雷焕为丰城令,焕掘得双剑,一与华,一自佩,华焕死后, 焕子持剑,经延平津 ,剑从腰间跃出堕水,但见化为二龙而没——

因此事,后世还有诗人作诗以纪念——宝剑双蛟龙,雪花照芙蓉。雌雄终不隔,神物会当逢。

张铁之所以把这个故事和典故记得如此清楚,就是因为这个故事中的主要人物之一的张华,说起来,也算是张家几千年前的老祖宗。

除此之外,还让张铁记住的一个故事,是华族古时候的一位绝世名将,年轻时入深山学艺,在一个山洞之中,降服一条大蟒,那条大蟒最后就化为一根长枪,最后那个名将用手上一把长枪征战天下,为华族立下赫赫功勋。

当初,听到这些故事的时候,张铁以为这只是传说,而一直到来到神庙金字塔之后,见识到了白银秘藏和秘藏真体的神奇,一个念头就出现在了张铁的脑海之中——华族古时候的那些传说典故,难道原本说的就是华族古人获得白银秘藏的过程?

无论是那些神兵利器是龙还是蟒,那些动物和猛兽,都是白银秘藏的秘藏真体,而故事之中的那些人物获得神兵利器的过程,也和获得白银秘藏有类似之处——剑气,挖掘,山洞——这些都是很经典写实的元素。

这样的现,让张铁有些兴奋,张铁隐隐觉得,从远古巨人一族的巨无霸和翁仲成为华族的将军一直到白银秘藏在华族古代传说中的偶尔闪现,这些典故与传说之中,或许就隐藏着华族历史的一些秘密,华族与魔族和魔族在人族之中代理人的战争,或许从远古时代一直到现在,就从来没有停止过。

面对着神庙金字塔内的藏兵之山,在这些传说的刺激下,张铁的心也火热了起来。

除了每日雷打不动的在大厅内与一堆傀儡战偶血战锻炼熬打身体之外,血战之余,在恢复身体的间隙,张铁才会去藏兵之山转悠一下。

但白银秘藏不是那么好获得的。

在这之前,将近三十个人族骑士进入藏兵之山折腾三天,最终获得的白银秘藏也只有三件,平均下来,从数字上粗略来看的话,想要在藏兵之山获得一件白银秘藏,其所需要的平均时间大概就是一个骑士的“三十个无休息工作日”……

而且,随着白银秘藏被人现拿走的越多,藏兵之山留下的白银秘藏也就越少,后面要折腾的时间也有可能越长才能获得一件白银秘藏,当这里的白银秘藏被人取走之后,最终则是无论折腾多长时间也无法获得一件白银秘藏。

张铁当然不可能在等待魔族男爵恢复的期间一天什么都不干的就守在藏兵之山上去到处找白银秘藏,就算张铁对白银秘藏再眼热,他也知道,真正决定他实力的,其实还是他本身,而不是身外之物,白银秘藏说白了只是身外之物,他对一个骑士的战力有帮助和提高,在很多时候可以改变和影响战局,但最关键的,还是骑士本身的实力。

所以,张铁在大厅中锻炼的时间都是雷打不动的,每天张铁都要在大厅之中与一堆永远打不死的傀儡战偶战斗到精疲力竭护体战气崩溃甚至身上要带上一些不大不小的伤才会离开,只有在每天与傀儡战偶激烈战斗一番之后,张铁才会去藏兵之山。

在这个神庙金字塔中,对张铁来说,最有价值最重要的地方排出前三名的话——第一是血祭神殿,那是可以让他通过血祭用活熊取胆的方式凝聚脉轮的地方,第二是大厅,哪里是锻炼他战技和快提高他的战力的最好场所,第三才是可以获得白银秘藏的藏兵之山。

在进入到神庙金字塔的前三个月中,张铁在藏兵之山远远遇到过几次白银秘藏的真体,可惜的是,白银秘藏的真体的飞行度太快了,距离张铁的距离也远了一些,在藏兵之山,哪怕张铁施展出夸父血脉追上去,度也慢了很多,秘藏真体只是光华一闪,就消失在眼前,让张铁徒呼奈何。

终于,在进入神庙金字塔第四个月,也是张铁进阶黑铁三变之后,张铁获得了他在藏兵之山收获的第一件白银秘藏。

这一次,那个秘藏真体出现在离他不远的地方,张铁精神大振,连忙施展浑身解数追上,终于亲眼看到了一只类似野狼,但比野狼个头更大的猛兽,闪着红色的光华,在飞一样的翻过了几座山坡之后,没入到了一片结晶之地的一个秘藏之珠内。

张铁大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其他小说小说相关阅读More+

诸天夺运路

青匆客

我能回档不死

夜行狗

大荒剑帝

食堂包子

明末枭臣

魔力鸟

不良之年少轻狂

抚琴的人

我的美女大小姐

李兴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