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木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二百九十章 战事检讨(一),崇祯十三年,响木,番茄小说),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崇祯十二年初,卷土重来的祖大寿再次冒险进驻锦州筑城。可未等他粮草积聚充足,就被反应迅速的清军团团围住。
清军对付祖大寿,先是强攻,遭到了重大损失,然后重新祭起了围困的办法,从远距离围困到近距离围困,“外筑土城,且挖坑堑”,绞索越拉越紧。如此一来,锦州城内的祖大寿只好坐以待毙,粮吃完了吃马,马吃完了吃人,战死的人吃完了吃刚刚饿死的人,最后吃还没死的人。尤其是皇太极决策屯垦锦州北面的义州(今义县),仅仅一个月,便将义州东西四十里地开垦完毕,不仅显示了清军强大高效的动员能力,而且摆出了对锦州志在必得的架势,让锦州守军心惊胆寒。
祖大寿终于明白了,大凌河之战惨败的同样结局在等待着他。于是他放下了所有的架子,派人突围向京师求援。
崇祯十四年春,朝廷派蓟辽总督洪承畴率领大同总兵王朴、宣府总兵杨国柱、密云总兵唐通、蓟镇总兵白广恩、东协总兵曹变蛟、山海关总兵马科、前屯卫总兵王廷臣、宁远总兵吴三桂共计八总兵及副将以下官员二百余名,步骑十三万,马四万匹的大军,集结于宁远城,准备出援锦州。
五月,洪承畴为了探明清军虚实,命总兵杨国柱率领一支精兵,深入到松山境内。杨国柱虽然未能击穿清军对锦州的围困,但是依然在交战中取得了一些胜利,清军右翼的“两红旗、镶蓝旗三旗营动,为敌所夺”。于是多尔衮重新取代济尔哈朗,成为清军锦州前线的主帅。
多尔衮上任之后,再次采用了大凌河之战中的战法,即绵密的掘地重壕之法。多道壕沟壕墙形成了对内正面,对锦州构成了紧密的合围圈。在对外正面的关键地点处,清军同样筑垒扼守,防止洪承畴的援军突入解锦州之围。
在清军掘壕筑垒之时,驻军宁远的洪承畴却非常奇怪地按兵不动。等洪承畴挡不住圣旨的催迫,终于在七月底全军出动。待洪承畴到达松山堡之时,锦州城内的守军已经完全丧失了突围能力。洪承畴等来的不是城内外的联合夹击,而是皇太极亲率之以逸待劳的清军主力。洪承畴攻不动清军营垒,只好退居松山堡。并以松山堡为核心,构筑营垒,与清军对峙。
然而洪承畴并没有等来对峙,却等来了清军的全线反击。
据说年长洪承畴一岁的皇太极用大碗接着鼻血,亲自登上松山、杏山之间的制高点,居高临下查看明军的营垒。当皇太极看到明军部署在山下的七座营垒,以及围绕在小小松山城四周的营盘,这员久经沙场的老将立即发现了明军战役布势的重大失误。皇太极马鞭一指道:“此阵有前权而无后守,可破也!”
皇太极的意思是说,明军把重点集中在前头,而后面的防备薄弱,所以很容易打败!
洪承畴是万历四十四年进士(1616年)。他中进士的这一年,恰好时逢努尔哈赤恰称帝,建立后金。他历经万历、泰昌、天启三朝,未见重用,只是一个小小的知府。但到了崇祯初年,陕北乱民蜂起,洪承畴立即以杰出的军事才能先后升任延绥巡抚、陕西三边总督。在对农民军的战争中,他屡获全胜。俘虏高迎祥、大败李自成,以毫无争议的战绩成为大明朝最优秀的军事统帅。即便他后来成为了著名的汉奸,他在指挥清军清剿夔东、湘西、川南的抵抗力量时,他的政治远见和指挥能力依然不弱于当时任何一位名将。
可见,崇祯皇帝将汇集大明军事精华的八总兵十三万兵马交付与洪承畴,让他指挥决定大明国运的一次决战,绝非所用非人。然而就是这样一位优秀的军事统帅,在谋士多次提醒其后方空虚的情况下,依然一意孤行,将几乎所有主力部队都集中在松山城附近,这是为什么呢?
历史的真相难道真的裹着一层厚厚的帷幔,永远没有答案?
注一:承德始建于清代,明朝并无此城。
(https://www.yqwxw.cc/html/113/113994/24478687.html)
www.yqwxw.cc。m.yqwxw.cc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