诌州舟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397章 你是天才吗?,我在水浒捡尸成圣,诌州舟,番茄小说),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安乐公为蜀后主刘禅封号,后世人常被诟病懦弱无能。
杨长也封李乾顺安乐公,按说这封号带有明显的贬低意味,但李乾顺却不是昏聩帝王,因为在这封号中看到了暗示。
刘禅被司马昭封安乐公,最后在晋朝被厚待获得善终,眼下杨长封号巧合也是晋王。
所以我只要安守本分,也是刘禅一样的结局。
带着这种心思。
李乾顺在回到自己宫殿,站在原本臣子们位置上,向御座上的杨长行礼。
当时那感觉,五味杂陈。
“晋王,您找我?”
“安乐公,西夏宗室人数不多,收拾行囊应该很快,克日就要迁去河东,你没问题吧?”
“一切都听晋王安排。”
“很好。”
杨长颔首肯定,紧跟着又补充:“安乐公虽降,但听闻关中有二十万夏军,他们不会出兵复国?或者直接割据关中?”
“这下臣不知道.”
“我已遣西夏旧臣去劝降,希望他们能够识时务。”
“我也如此想”
李乾顺话还没说完,就被杨长的新问题难住,“听说你儿子李仁孝,几天之前还在兴庆府,为何此次宗室清点核查,他不在其列呢?另外李仁礼也不在,安乐公知道他们下落吗?”
“晋王所向披靡,兴庆臣民皆惶恐不安,屡有私自出逃者,至于犬子和仁礼去了哪里,臣实不知也.”
“你不知道.那让我猜一猜.”
杨长玩味一笑,意味深长说道:“他们会不会去了关中?然后在关中复辟西夏?”
“这臣实在不知道”
李乾顺哪里不知?
他此时心里翻起巨浪,心说自己留的精妙后手,怎这么快就被识破?我这个安乐公怕是当不成了。
原以为杨长要问罪,结果高高举起又轻轻放下,只听他淡淡说道:
“安乐公不知本王厉害,二十万人在本王眼里,只不过是土鸡瓦犬而已,要真想不开继续反抗,最终只是白白送了性命”
“是是是”
“令郎年纪还小,要是父母都迁至河东,他要是之后找回兴庆来,不是没人照顾吗?所以,所以把他母亲留下,你没有意见吧?”
“没有,没有,全凭晋王做主。”
李乾顺喏喏回应着,他下意识认为杨长留下曹氏,就是为了将来制衡自己儿子,完全没有往美色方面思考。
毕竟随军的两位王妃,已经是天下少有的美人,他怎么可能看上曹氏?除非想当我儿子的爹。
这个亡国之君,哪里知道杨长看不上的女人,被杨长麾下的大将看上了,有了张清这样的榜样,杨志也不介意给人当爹。
当天夜里,几位随军大将又跟往日一样,例行来到杨长身边参与合议。
李乾顺虽然投降,却不代表西夏已经平定。
此时的西夏可地盘不小。
东边与杨长的河东接壤不说,最西边有沙洲(敦煌)、瓜州、肃州(张掖)等地,北边与金国交界有黑水镇燕军司(额济纳旗)、黑山威福军司(现五原西北),南边不算刚占领的关中,尚有卓啰和南军司、西寿保泰军司、静塞军司等地。
如果靠杨长一一去征服,会在这里耗费太多的时间,况且西夏北部有金国,西南有吐蕃虎视眈眈,而此地晋军只有两万人,能维持现有占领区稳定,就已经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金国内乱一旦止住,金国大军随时可能回河北。
孙安、李彦仙未必能扛住压力,而且杨长对赵福金有承诺,来年四月五前把赵佶救回,所以他不能长期待在西夏。
而关中还有二十万金军,这个威胁必须提前解除掉,目前只能靠李乾顺圣旨劝降,反正玉玺已落入杨长手里,想怎么下旨都非常方便。
当然。
他这次只用一个月时间,就从河东一路打下兴庆府,已经打掉西夏人的骄傲和信心,不少归降的大臣都是心悦诚服,也不乏还有想复国的余孽。
鉴于这种情况,杨长打算用夏人治夏。
听话就重用,不听话就拿掉。
权利就在这样,可以控制人心。
总有人想上爬,总有人想跃迁阶层,有欲望就能被利用。
有人说这会留下隐患,但杨长的基本盘在河东,只要河东保持稳定就没事,等到将来天下归于一统,再慢慢完善前期的不足。
杨长不能久留西夏,而此地情况又如此复杂,所以需要一个大将镇守。
随军的将领中,只有武松威望足够,也是杨长最信任的兄弟,他头脑也比较灵活,唯一不足不善带兵,所以还得给他指定副手。
所以当晚议题,就是确定西夏留守。
而杨长点将武松,询问谁为副将之时,众人皆低头不敢应。
一是责任实在太大,弄不好就要闯出大祸;二是杨长能灭西夏,就能力取代大宋,以及北上灭金,留下就少了立功机会。
看到众人不语,杨长即征询武松意见。
“二哥,你想要谁做副手?如果这里的兄弟不合适,我从河东调人也可以,但一定要把西夏稳住了,等我拿下河北将金人赶走,就会回头解决此地隐患。”
“其实吧”
武松苦着脸笑了笑,沉吟着说出自己意见,“为兄也不合适,眼下能够坐镇西夏,且不影响大局之人,非朱仝朱兄莫属。”
“嘶对呀!”
“大王,武都尉言之有理,朱总管坐镇晋州,能力有目共睹,他来确实合适。”
“我同意。”
看到众人齐声附和,杨长捋着胡须微微颔首。
“朱仝的确能当此任,不过我们控制的区域,与河东之间隔着延安府,看来我还得提兵走一遭,”
“可我们两万兵力,驻守西夏各地已捉襟见肘,如果再发兵延安府,恐怕力有不逮。”
看到武松如此担心,杨长一脸严肃说道:“延安府必须拿下,否则西夏宗室迁过去,还得走我们来时的路线,这样太浪费时间了,再说你知道我本事,根本不用多少兵.”
“三郎准备带多少兵?”
“一两千就够了吧?”
“那还能凑一凑。”
就在两人商议之际,丑郡马宣赞突然献计,言曰:“大王,既然迁走西夏宗室,为何不直接送到汴梁?我想西朝廷定乐意接受,而且我们还不安顿他们,岂不两全其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