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江东月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02章 咱说的是谁,尔等还不清楚?,大明,从空印案开始,一江东月,番茄小说),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没有理会蒋瓛的半信半疑。
实际上,在他到来的一刻,其实就已经表明了朱元璋的旨意。
而接下来,蒋瓛没有再过多询问,而是在大理寺少卿赵庭惊惧不已的眼光中,猛然挥手。
刹那之间。
整座大理寺上上下下,包括赵庭在内的所有人,都被第一时间控制。
而对于大理寺之外。
从苏闲等人进去后,本来就已经关闭大门。
从头到尾,只是变得更加的寂静、平静了些。
……
而这一夜。
对于整个京城而言,都是不眠之夜。
胡惟庸下午时分,被叫入宫中,便再也没了消息。
而这个“没消息”,是包括群臣在内,连带着胡惟庸最后回没回去,都毫不知情。
只是从这暗地里的风波,却都能猜想到,如今朝野内部的争斗,俨然已经到了水深火热的程度。
这一日。
先是户部尚书李文泰,想要第一时间寻找几个官场相熟的朋友讨论,这局面转变之快,让人心中生畏。
前一阵子,怎么来看都是胡相借着印版案,可谓是纵横整个朝廷,连带着此前盐引等等的失利,全都挥之而去。
就连身上拥有不世之功的魏国公,也似乎要栽在他的手里。
可是现在。
仅仅是因为琉璃,因为外使的进贡之物,鸿胪寺、礼部、乃至中书省都变了天。
要知道,在这之前谁也没想到局面会这样转变。
亲近胡惟庸的群臣,连夜就开始早做准备。
而原本亲近,最近中立的,则是心神惶惶,就比如李文泰。自从钞镜院免去第一任院使,本以为其会归统户部,却不料被一位“新驸马”给得到手中。
而他更是清楚,此事就是那位丞相授意。
所以此事过后,他虽名义上还叫着胡相,却很少再像以前那样,找个机会就去中书省了。
“唉……”
多事之秋啊。
望着已经来了不知道多少次的宫门大殿,李文泰左右望了望,这几日以来,每天来上早朝的官员都越来越少。
今日,似乎更少了一些。
“咦!”
就在这时,只见一旁的吏部尚书王敏左右看了看,忽然蹙眉,“吕尚书昨日进宫,因为外邦进贡的事情今日并未能上朝,这我倒是理解,但是这刑部沈尚书怎么也没来?”
李文泰闻言一愣,说实在的,他刚才的感慨不过是因为胡相。
毕竟此前,能站在他们之前的两位丞相,现在已经没了身影。
说起来,这还是首次,他们六部官员站在各自班底的首位。
这种感觉有些让他新奇,其他几位尚书显然也是如此,只是左右一看,却发现少的不止一个。
“几位尚书,据说大理寺少卿也没来……”
这时,旁边有人提醒,是户部的左侍郎。
“哦?”
这倒是让李文泰惊讶不已,连忙转身看去。
大理寺上朝的也就那么几位,可是今日,一个人都没来。
反倒是刑部府衙,现在两位侍郎是左看看右看看,明显有些慌张。
“这是怎么回事?”他下意识的询问出声。
很快就有官员回答:“看样子是三司的人,有什么发现了?”
“我听说,昨日三司又派人前去那前任院使的府邸,好像是审问那徐家长子,中途无法定罪。这才准备扩大到那苏贵渊身上,想要从他那边下手。”
王敏一愣,摸了一下胡须,这才感叹道:“看样子,三司还真是……尽职尽责。”
“不过……”说到这里,王敏忽然看向御史台。
此刻。
那边的官员显然也在四顾张望,而为首的御史大夫陈宁,可就在原地。
“既然是三司有所发现,为何陈宁也在这里?”
几人越发疑惑。
“也是,不过也正常。”李文泰似乎想起什么,忙道:“御史台风闻奏事,今日显然是陈宁坐镇,前来给陛下汇报!”
“毕竟除了印版案的问题,那进贡的事情还是要说道说道,总是牵扯了中书省……”
“也是!要是今日连陈宁也不来,咱们还真要担心,出什么问题了。”
一行人议论着,虽然在表面分析上,一切都顺理成章,但是各自的心思里,终归是有些忐忑。
而今日无论如何,也总要见真章了。
一边想着。
宫门准时打开,而一众官员排好班列,整整齐齐的朝着奉天殿而去。
一进入奉天殿,朱元璋还没来,倒是太子朱标早早的等着诸臣。
看见这位随和的太子,群臣之中有曾经作为太子师的,有些想仔细观察,似乎想要从这位太子的眼神以及神情上,看出一点儿什么。、
只是朱标对看过来的目光,全部回挡了回去,不给他们丝毫眼神对视的机会,一切都是徒劳无功。
终于。
“陛下到!”
随着一声嘹亮的尖利声音响彻而起,群臣纷纷收起自己的小心思,转而立刻看向前方。
这位陛下最近接连出手,让它们心怀忐忑,根本没办法揣测出其真实用意。
等到群臣问礼之后,他们想谈及的事情,却没有第一时间说出,而是在处理了一些政务。
终于,御史大夫陈宁,当先开口。
今日所谈事情重大,不可能再像之前一样,派出一个所谓的侍御史前去试探。
只能是由御史台的最高官员发起。
身为左御史大夫,本来他这个职位,应该是受右丞相,兼任右御史大夫的汪广洋监管的。
毕竟洪武帝当初设立这些官员的目的也非常清楚,胡惟庸可以代为处理一些政务,但作为右相的汪广洋却要负责监察权。
然而旧有的一切都徒劳无功。
所以陈宁的第一句话,就直接选择了开门见山。
“陛下,昨日臣听闻,因外邦使团入京,却迟了一些汇报给陛下的原因,导致陛下接连处死鸿胪寺少卿,连带着免职礼部尚书,甚至还欲处死右相?”
说着。
其态度诚恳且卑微道:“陛下,虽然他们在任的确有疏忽之错。”
“但外邦终究只是外邦,使臣入京,纵然接待不周,但也不至于受此身家性命大劫!还请陛下开恩。”
身为御史大夫,陈宁这一番话看似仁义至极,为同僚求情。
然而。
在场的哪个官员又不知道,之所以现在的御史台是陈宁任这左御史大夫,其根本原因却是因为其本身,就是个“酷吏”出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