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允锋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九十七章 鄙人不擅长武艺,我与暴君相伴的日子,木允锋,番茄小说),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在他们的混乱中,杨丰将一名色目撤落马下,自己翻身上马,催马向前狂奔而走,很快就消失在路边的密林中……
当然,不是真消失。
这些色目有些不对,这明显是军队里的。
明军里面色目还是不少的。
这些色目通常都是单独编制,比如色目千户百户之类,而且东西南北都有,比如广州各卫里面就有整整一个卫都是色目。他们和翻毛皮靴们虽然都是色目,但后者只是色目里面的贱籍,实际上卫籍,民籍的色目还有很多,甚至包括官员。
包括文官。
明朝文官里面也有色目。
但他们以平民身份出现在这里就很值得怀疑了。
杨丰紧接着换了身打扮……
反正他此前一直带着九筒面具,现在摘下面具就行。
他随即南下,一直到盛泽找了个靠路边的茶寮,一边喝茶一边等着,到傍晚时候这些色目就出现,不过之前那首领和被他打伤的已经不见。他们并没认有出杨丰,直接在盛泽找客店住下,杨丰看着他们进去,然后走到查验商旅的巡检身旁,拿出个仿造的腰牌在他面前一晃。
巡检看着上面锦衣卫三个字脸色一变。
杨丰摇了摇头。
巡检很机灵。
“兄台如何至此,倒是多日不见了。”
他说道。
旁边弓手搬过交椅。
“那些是什么人?”
杨丰坐下问道。
至于锦衣卫腰牌是他照着正品雕刻的。
自己刻的。
一个木头牌子而已。
他的警卫就是锦衣卫,照着他们的牌子刻就行,这样出门就不用找路引了,这个也没人敢伪造,一般也不会有人怀疑是假的……
伪造后果太严重。
哪怕没有路引出门被抓,无非就是打板子或流放。
伪造这个全家人头落地。
巡检丝毫没怀疑,他就是以为这是个锦衣卫的密探,他看了看旁边书吏,后者立刻起身走进那客店,紧接着捧着店历回来了,在那里翻看着……
“巡检,是从山西的盐商,寄籍在扬州,此番前往盐场贩盐,有扬州府开出的路引,总共五十六人,有四人在平望驿遇盗受伤,目前留在平望驿,故只剩下五十二人。名单都在上面,携带之物除了防身兵器,再就是盐引与钱钞,不过倒是有些值得怀疑的,毕竟都是色目,而且看着也不像盐商。
盐商都是见人就笑,这些却一点规矩都不懂。
再说也没驮队。
浙盐都是本省和广信,就算进山也是得有驮队。”
书吏说道。
“找个人,往南汇所送一封信,要快!”
杨丰说道。
说完他拿出记号笔,从书吏那里撕了张纸,迅速给杨文写信。
这些人身份不对,此前立花说过还有一批人,弄不好就是这些,让杨文先把那几个受伤的盯住,必要时候先控制住,不过最好只盯着。
山西盐商。
寄籍扬州。
这依然很难猜到身份。
这时候盐商基本上都是山西人。
少数陕西人。
毕竟就他们最方便往九边送粮食换盐引,直到万历年间完全改成货币化之后徽商才和晋商平起平坐,然后明末扬州被屠之后,旧的盐商格局才彻底清洗,再开始贩盐,就是徽商占绝对优势了。
而且在两淮盐场的都是寄籍扬州和淮安,同样他们贩盐的范围也包括了杭州湾的盐场。
不过销售范围是浙江和部分江西。
“越快越好!”
杨丰把信递给巡检。
紧接着他又掏出一把钞票……
“这,这,这如何使得?”
巡检眉开眼笑地说道。
“给你就拿着,皇帝还不差饿兵呢!”
杨丰说道。
“那这些要不要抓起来,只要咱们怀疑他们有问题,兄弟就可以下令先抓了再说。”
巡检抓着钞票说道。
他是巡检,专门捕盗的,发现有可疑的有权先抓。
“不用,别打草惊蛇!”
杨丰说道。
他还得等这些人和倭寇会和呢!
他紧接着去嘉兴,然后第二天又在嘉兴等到了这些人,再接着到海宁又等到了这些人,就这样他在前这些人在后,一站站到了许村盐场。那些色目到这里后,就等到了接待的,然后一起直接就钻进了附近一处大宅里不再露面,很显然他们在等待去和那些倭寇会和。
当然,前提是他们真是立花所说的那下一批人。
不过应该差不多。
毕竟这样一伙精锐色目莫名其妙跑到这里,很明显不是贩盐的。
他在附近转悠着等待。
这一带都是盐场,这时候钱塘江口和现代多少有些差别,许村就已经是重要盐场了。
不过两浙盐场这时候已经比不上两淮,毕竟后者有足够广袤的沿海冲积平原。
不过这里依旧并非纯粹的晒盐。
还是淋灰取卤,然后煎盐,正因为如此,制盐需要大量的协作,这些灶户都是军事化编制,也就是团,一个团就是一个灶户群,靠着沿海广袤的芦苇做燃料,另外也是做为晒卤铺低的,用草木灰吸附杂质。
不过这时候的灶户日子过得比明末可以说天壤之别。
现在他们类似国营工厂。
每丁一年多少定额,把盐做够了上交盐场,同样从盐场以定额领作为报酬的粮食。
做够了定额就自由了。
种田,捕鱼都随便,愿意继续制盐也行,也一样是用盐和盐场换粮,盐场必须常备足够的粮食以交换,这样他们就有充足的粮食可以吃饱,朱元璋有时候还会赏赐宝钞。等到明末是货币化,盐商自己找他们买,粮食他们自己拿钱找粮商买,那这还不把他们的价值榨干?
盐商买他们的盐,一两银子能买一两千斤。
他们一两银子从粮商那里未必能买一石米,随随便便一个灾荒,就能涨到一两以上银子一石,但这时候盐场有专门的赈灾库,灾荒要给他们发粮食赈济的。
盐商则是暴利。
从天津贩盐到京城就能涨五倍的价。
从两淮盐场到湖广山区,最高都能涨六十倍。
所以货币化的时代,底层生产者就是要被榨干最后一丝血汗的,这一点明朝的灶户们,简直可以说是一个完美的样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