芈黍离提示您:看后求收藏(世宗篇27 南洋勾吴,汉世祖,芈黍离,番茄小说),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从雍熙五年起,每年都有吴国公府从帝国本土征募人口(包括各种技术丁口),从帝国的沿海港口,输送至封地,每次的规模都不算特别大,多者两千余人,少者数百到一千,每年一到两次,但贵在坚持。

一直到雍熙十二年,这个节奏方才放缓,主要由两方面的因素导致。其一是成本问题,即便是造船技术、航海技术以及航海路线都相对成熟的雍熙时代,走正规渠道往数千里之遥的渤泥洲运输一个人,用最极致的办法去压缩成本,平均每个人也得耗费4贯钱往上。

就这,还不包括前期人员的征召集中、物资的准备供应、到岸后的安顿落户,还不排除途中的风险,海上行船倾覆的情况比比皆是,就吴国公府的人口输送,葬身在南海汪洋中的移民,不下四千人,船只+人员损失及相应抚恤,足以让吴国公府肉疼到骨子里。

而各种技术人才、行政管理人员,他们的待遇与要求更高,再加上行政成本,以及垦殖拓荒过程中的损失......种种支出累积起来,就是一个天文数字。没办法,吴国公府做事,得“堂堂正正”,走正规的移民程序,代价就是这般高昂。

然,即便以吴国公府的家底,面对这样的输血支出,又能支撑几时呢?事实上,前后坚持了八九年,损失巨大也不动摇,已经是刘晖、刘文渝父子意志坚定了。

这,或许都是吴王刘晖一辈子最坚持的一件事了,虽然其中,劳心劳力操持此事的,乃是刘文渝(在那些年里,刘晖最主要的工作是在太和楼内喝酒弹琴,听人议政)。

另一方面的因素,则源于吴国公府内部的牵扯了,准确地讲是刘晖诸子之间的矛盾。刘晖共有五子长成,除长子文渝之外,另有文波、文淙、文泳、文渤四弟。

刘晖从开宝后期开始,在政治上是一直遭受打压的,老子不得志,做儿子也很难在仕途上有什么作为,因此,吴国公府下诸子,虽各有经营,但更主要的,还是指着公府啃老。

爵位问题,刘文渝占着嫡长的优势,很难推翻,但财产问题就有很大讨论空间了,一个个盯得也很紧,尤其是同为嫡出的刘文波与刘文泳二人,更是眼红得紧。

公国拓殖,虽然是刘晖定下的,但也不容你长房如此肆无忌惮的转移财产,那可是二三十万贯钱啊,看得几兄弟是异常心疼,心中更有怨气。

于是,在渤泥洲上的拓殖,从公府的层面,就有明里暗里的阻挠。刘文波、刘文泳二人,又时不时地跑到老爷子那里告状、诉委屈。二兄弟有一句话倒也没说错,再不节制,公府下属的财产都要被刘文渝搬空了......

基于这两方面的因素,渤泥洲方向,来自吴国公府从帝国本土的输血放缓了,甚至陷入了停滞。然而,经过近十年的不懈支持,以及郑峙等人的辛苦经营,渤泥洲的开拓也日见成效,不只是渤泥城,还向外扩散到几乎整个北部渤泥洲,将原渤泥国最传统统治区域都正式囊括治下。

在渤泥国统治时期,其盛时都城人口也就逾万,这个数字在雍熙十二年的渤泥城,已然突破两万,其中汉人就占一半多。

而能供养一座两万人口的城市,本身就是一种最直观的开拓成果展现,毕竟这意味着足够的物产供应。当然,达到这等程度,其中的辛苦与牺牲,也是难以计量的。

对公府来说,最大的损失,要属于郑峙的病逝了,这个开拓前期最主要的执行者,也是最重要的控局者,更是最大功臣,在长期的劳累与辛苦中,染上疾病,暴毙而亡,而其留下的,是一个初具雏形的南洋吴公国。

当然,对郑峙之死,惋惜之余,吴国公府也给予了足够的尊荣,封其为马驿伯,以其子郑台继嗣。(马驿位于渤泥城西南方向三百余里,郑峙于其地置镇,名为马驿。同时,各大封国下属的爵位,与帝国本土有一项最大的区别,那就是世袭罔替,不存在降等一说,这也是帝国内部许多人愿意往外闯的原因之一)

同时,还在渤泥城内,给郑峙立庙、树碑,叙其功勋,让后人永以铭记。因其最初是以参军之职主持对渤泥洲的开拓,其庙名“参军庙”。在渤泥洲内,参军之职不只一人担当,但参军庙纪念的独指郑峙。

郑峙死于雍熙十年,他死后,渤泥城少了一个主事者,对于继任者,公府那边重新打造了一个“管理层”,像郑峙那种一家独大的情况是不允许出现了,公府同样防备着。

于是新的主事之权,被一分为三,从渤泥洲当地提拔了一名开拓功臣刘褚负责军事,此人乃是公府家将出身,刘文渝又将心腹王泰派去主管民政。

更为重要的,刘文渝将幼弟刘文渤也派去南洋,主持大局,在刘晖诸子之中,庶出的刘文渤与刘文渝关系最佳,可谓亲密无间。此事对于南洋吴国来说,意义尤其重大,这意味着刘晖一脉,正式向南洋迈出了步伐,这是关键的一步,也是历史性的一步。

雍熙十三年,在启动渤泥洲拓殖将近十年后,刘文渝亲自动身出海,以吴国公世子,也以主人家的身份,驾临渤泥洲。

刘文渝此行,除了视察十年开拓之成果外,也宣告南洋吴公国的正式成立,这当然首先得到了皇帝与朝廷的认可。虽然开国仪式上,作为公国君主的刘晖缺席了,但并不妨碍其重要意义,北渤泥洲的历史已然就此翻开了一页新篇章。

开国之初,除了封赏功臣之外,刘文渝还将渤泥城更名为朝晖城,取吴公刘晖名字中的那个晖字,也是对新吴国公国的美好寄望。

不得不说,新吴公国在南洋的拓殖建立,其过程堪称是教科书级别的,基本完整地呈现了一个大汉封国从无到有的过程,绝不是中央朝廷一道金册册封就完事的。

到太宗驾崩,康宗继位,刘晖晋吴王,封国也跟着升格成为王国,在朝廷国书上,记为“勾吴”,当然在民间与南洋地区也多呼之为新吴。

也有称之为北吴的,因为吴国的主要领地范围在渤泥洲北部,同时在东北、西北部沿海各据一部分土地城镇。至于渤泥洲其他区域,则分别为刘淳建立的雍国以及刘晗建立越国所占领。

等到刘文济继位,从康宗时代便一直以王太子身份统治吴国的刘文渝,终于熬死在太和楼弹了二十年琴的老父刘晖,成功转正,继位称王,那时,他也已经四十岁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历史小说小说相关阅读More+

大宋捕神

墨衣楼主

混沌丹神

云鹤真人

我被唤醒了

池本洲

超级武神系统

鼎定九天

唐朝极品公子

钻石王老三

万界剑宗

尘埃过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