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化军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55章 解套,一世富贵,安化军,番茄小说),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赵祯转过头,看着王曾,问道:“相公有何见地?”
王曾捧笏,缓缓地道:“陛下,臣曾听说过一个故事,说出来博诸位一笑。有一愚夫用八百文钱买了一匹素绢,,拿到染坊想染成红色。染坊要的工钱是一千二百文,而他的身上只有四百文现钱。此时布染到一半,愚夫没有办法,只好把身上的四百文钱,加上用来染色的那一匹绢,加起来刚好一千二百文,给了染坊做工钱。”
说完,王曾看了看殿里的众人,继续缓缓说道:“诸位为大臣,才智过人,自然不会如愚夫那般愚蠢。但我想说,愚夫所为,在刚才宋大参说的那些官办场务里,却实实在在地不可避免会发生。布钱不分,官府收税或者向外发卖都没有问题。但在京西路,从营田务种出棉花,种织场和染场出布,都是官办的场务,如果也布钱不分,工钱和原料搅到了一起,事情也就没办法做了。徐平不许棉布当铜钱使用,绝不是没有道理的。如果像吕相公和宋大参讲的那样,跟以前一样用棉布当铜钱,或许朝廷的麻烦少了,但是京西路的各场务以及州县就麻烦缠身。臣可以断言,如果京西路真地像收税赋一样布钱通用,绝没有今年棉布生意的红火!徐平能够卖出这么多布来,是有实实在在的物品在那里,绝不是什么虚账!现在天下乏钱,那便就想乏钱的解决办法,而不能对做事的官员横加指责!”
最近几个月的时间,王曾和吕夷简在这种场合针锋相对大家已经司空见惯,此时也不以为意。而且两个人都是聪明人,说的话讲的事都是有道理的,不会强辞夺理,只是看你有没有本事把他们用的道理想明白罢了。世间事哪有非黑即白一清二楚的?只要是逻辑通顺,思路清晰,就让人信服,听的人往往就被绕进去。
赵祯就经常被绕进去,他还年轻,而且在深宫里对很多事情不了解,仅仅是听这几个人说,怎么听怎么有道理。以至于到了现在,虽然觉出两位宰相有些不对付,但尚不能肯定他们是争权,还是真地都是一心为公,只是对事情的看法不同。
两位宰相立场对立,杜衍和晏殊两人都乖乖闭上了嘴巴,安静地做一个旁观者。他们两人的权力欲都不重,独立于两个集团之外,不想惹事上身。
殿里沉默了一会,宋绶对王曾道:“依相公之见,徐平所作所为是合情合理了?”
王曾面色和善地道:“自然,转运使管一路钱粮,京西路今年几个州府遭遇了多年不见的大灾,却平安渡过。而且本路州军钱粮充足,比往年不知多了多少,可谓善施政者。”
宋绶又道:“但是现在三司无力兑付河南府的飞票,也不能兑付,哪怕只是付给他们十之一二,天下其他地方就无钱可用了。那又该如何?”
王曾微微笑了笑:“徐平自己不是提出了法子?暂时称提绢帛,稳住绢价,且渡过了眼前难关,而别想办法。寅吃卯粮虽然不是好办法,但总是个办法。”
“即使稳住了绢价,三司还是无钱兑付,那些飞票总还是挂在那里。”
王曾看着宋缓,沉声道:“钱之为钱,只是能够用买使用之物而已。以前徐平任三司盐铁副使的时候,曾经编过《钱法类书》,对于钱是什么,这几年已经说得很透了。三司手里有了值钱的货物,怎么还会缺钱呢?没有铜钱,可以从三司铺子那里印购物券充账,难道徐平还会不收吗?购物券可以从三司铺子买货,铺子可以用绢帛从其他地方换物,如此一来一切通畅。徐平所说称提绢帛,也是这个意思,要着落在三司铺子上的。”
听到这里,坐在上面的赵祯出了口气:“王相公此言大有道理,京西路要钱,无非还是要买货物,三司铺子的购物券一样可以使用,不一定非是铜钱!”
宋绶捧笏:“陛下,臣以为,要三司铺子印购物券充账,那只管印就是,又何必非要稳住绢价呢?铺子里的购物券是钱数,又不是写的几匹绢帛。”
王曾的声音比刚才高了一些:“宋大参此言不妥!三司铺子的购物券不是虚的,不能够虚印,必然是要本于货物。三司手里的绢帛值多少钱,才可以印多少购物券,如果凭空虚印,则购物券很快就会不值一文。这种讨论《钱法类书》里连篇累牍,宋大参闲来无事可以看一看。说起来徐平编这一本书,确实把钱法讲得很清楚。”
徐平在京城的时候,《钱法类书》曾经火了一阵子,讨论也很激烈。后来新的观点越来越少,热度便就慢慢降下去了。但书一直在编着,参与讨论的大臣少了,中下级的官员还是很多,偶尔也有人灵光乍现,并不缺少真知灼见。王曾对于国政比吕夷简上心,一直都有在看这一套书,他的记忆又好,虽然不能像年轻时一样过目不忘,大的问题却很清楚。
宋绶是在官场上一心锐意进取的人,对官位的热衷远高于具体的政事,说到这里他的思路就跟不上了。《钱法类书》他早就不看,里面讲了什么真不清楚。
见宋绶不再说话,王曾向赵祯捧笏道:“陛下,此时所谓的缺钱,其实只是缺的京西路做了这一年,朝廷向他们酬功的手段。这可以是铜钱,也可以是珠玉香药,当然更可以是三司铺子发出的购物券,只要是能换到实实在在的东西就好。这便就如绳套,一扣一扣套在一起,稳定了绢价,就能暂时解了这套。至于以后,自然可以从长计议。”
听到这里,吕夷简面无表情地道:“既然是酬功,为何不可以加官?”
“官换不来钱,对京西路来说,是换不来钱的,能换钱的官也不是官了!”王曾的面色也沉了下来。“钱粮的事还是从钱粮着手,岂可用官位去换?”
吕夷简的面色不动,只是问道:“那现在稳了绢价,三司必然要收不少绢入库,等到以后绢价下跌,又当如何?难道这钱,就让朝廷白白损失?到了那时,这钱由谁来补?难道还真地让徐平用棉布赚到的钱补窟窿?那时又怎么算?”
王曾不看吕夷简,捧笏对赵祯道:“陛下,前些日子朝廷议定在密州新设市舶司,由知密州王彬提举。王家本是高丽大姓,必然能够开通高丽商路。听说高丽一匹绢值白银十两之多,贩运到那里获利甚巨。商人趋利,还怕没有商人做这生意?不止如此,还有广南西路庞籍和王沿上奏,南洋商路已通,到那里交易的商人最喜贩运绢匹,又是一个出路。若是这些商路通了,三司现在收进来的绢帛,到时未必就会亏了价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