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笑半步仙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310章:道法自然,美梦设计师,含笑半步仙,番茄小说),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但是下德之中,法律与仁、义、礼又有所不同,老子并没有把法纳入到下德的探讨范围之内,似乎可以得出,老子认为,仁义礼是高于法律的,而法律不过是一种治国之器物。
老子之德与孔子之德有区别,同时也不同于“礼”,但是世俗之法与礼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某种程度来讲,春秋战国时期,礼法之间是合为一体的。
孔子之德在老子看来是属于“下德”范畴,是属于人为规范的领域,而老子认为,上德表现为无为,即不去考虑德与不德的问题,反而是最大的德。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河上公注:“人当法地安静柔和也,种之得五谷,掘之得甘泉,劳而不怨也,有功而不制也。天湛泊不动,施而不求报,生长万物,无所收取。
道清静不言,阴行精气,万物自成也。道性自然,无所法也。”王弼注:“法,法则也。人不违地,乃得全安;法地也。地不违天,乃得全载;法天也。天不违道,乃得全覆也;法道也。
道不违自然,乃得其性;法自然者,在方而法方,在圆而法圆,于自然无所违也。
自然者,无称之言,穷极之辞也。用智不及无知,而形魄不及精象,精象不及无形,有仪不及无仪,故转相法也。
道顺自然,无故资焉;地法于天,人故象焉,所以为主,其一之者,主也。”可见,“法”此处并非法令制度,而作动词“效法”之意。
《道德经》第25节中,老子第一次提到“法”字,据帛书记载,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通俗理解为,道是创造天地万物的原始之母,因此人要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效法自然。
“道法自然”并不是把道与自然对立起来,道是终极的、绝对的,没有“外”,所以“道”就是“自然”。
“自然”这一概念在老子的学说中一般有三方面构成,即一是不干预,自由发展,二是不勉强,三是出于天然,不假人工造作者。
由此可以看见,老子所言之道,即因循自然之规律达致“无为而无不为”之境。此处,“法”一词在句中作为动词,即效法、因循、遵守之意,而无法则、法律之意。
当然,法“道”也有超越世俗法律之上的自然法则之意,即遵循社会常理、常识、常情,而这些既是“道”的引申义,从而也可作为世俗法律之根基与合理性之评判。
《道德经》内容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被后人尊奉为治国、齐家、修身、为学的宝典。它对中国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
先秦诸子、中国人的文化思想等没有不受老子影响的。它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文化、科学、宗教等等方面。据元朝时的不完全统计,先秦以来,研老注老著作至元朝时就超过三千余种,具有代表性的不少于一千种,从侧面说明了《道德经》的巨大影响。
对于老子那五千多字的《道德经》,古今中国的名人都读过,理解有深有浅,但都赞赏不已。
共`和`国`的开国领袖毛泽东每天都要读书,读书多不胜数,他说:“《道德经》是一部兵书”。
这位开国领袖的能力就不用说了,博学多才,无论执笔写诗文还是领军打仗都是那个时代少有的奇才。他说,《道德经》是一部兵书,那是从争哲学的角度上说的。
精通《易经》的毛泽东未必不知道《道德经》是一部道书,但他说一部兵书,其实是他从《道德经》中读出了与别人不一样的智慧。
现代文学巨人鲁迅也说过:“不读《老子》一书,就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
鲁迅从《道德经》中读出了人生的真谛,以及读出了中国的文化之源。
著名文人林语堂在《老子的智能》中说:“老子的隽语,像粉碎的宝石,不需装饰便可闪耀。”他还说:“我觉得任何一个翻阅《道德经》的人最初一定会大笑,然后笑他己竟然会这样笑,最后会觉得现在很需要这种学说。至少这会是大多数人初读老子的反应,我己就是如此。”
欧阳修曾说:“老子为书,其言虽若虚无,而于治人之术至矣。”
苏辙也曾说:“言至道无如五千文。”
海外著名哲学家尼采更是说道:老子思想的集大成——《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tuò)手可得。
这是尼采的赞赏,他从《道德经》之中读到了哲学以及哲学以外的智慧。
还有康德也说过:“斯宾诺莎的泛神论和亲近然的思想与中国的老子思想有关”。
同样的,黑格尔也说了:“中国人承认的基本原则是理——叫做‘道””;“道为天地之本、万物之源。中国人把认识道的各种形式看作是最高的学术……。老子的著作,尤其是他的《道德经》,最受世人崇仰”。
还有,威尔?杜兰也说:或许除了《道德经》之外,我们将要焚毁所有的书籍,而在《道德经》中寻得智慧的摘要。
这位神人说话虽然有些极端,但是从此话中,可以看出他对《道德经》的推崇。
还有施罗德,他说:每个德国家庭买一本中国的《道德经》,以帮助解决人们思想上的困惑。
他把《道德经》当成了精神上的良药,认为它可以解决德国人思想上的困惑。
还有普利高津,他说:道家的思想,在探究宇宙和谐的奥秘、寻找社会的公正与和平、追求心灵的自由和道德完满三个层面上,对我们这个时代都有新启蒙思想的质。道家在两千多年前发现的问题,随着历史的发展,愈来愈清楚地展现在人类的面前。
叶超读书有过目不忘之能,但是,他还是默默地将道祖老子的《道德经》一口气读了五遍,每一遍,他都有不同的领悟。
当真是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聪明是好事,但聪明人通常都有一个毛病——自负。
现在的叶超,已经没有身为一个聪明人的自负,喜欢读中国历史的人,深深地明白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的道理。
读史使人明智。
以前叶超其实也许过《道德经》,但那时是以文学的角度在读,现在,以修行者的角度在读就大大地不同了。
虽然每个人从《道德经》中能读出不同的智慧,但叶超相信,《道德经》原本,真的是一本关于修行的书。
老子的道,包罗万象,叶超是越读越喜欢,一时间读了五遍的他又情不自禁地读了两遍,这回更是醉了,犹如喝了阵年美酒一般。
合上《道德经》的时候,他找到内心的宁静。
叶超不知道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世界是什么样子的,但是他此刻初步明白了老子所描述的“道法自然”的境界是什么样子的了,很清静,很自然,很愉悦……
“有为入手,最终达到无为而治……”老子以退为进,以柔克刚,善利万物而不争。
除了“道法自然”之外,在说到为人处世的智慧时,老子还说到了“上善若水”,水善顺势而为,虽不如道,但近乎于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